(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注:「次韻」的「韻」讀「yùn」) 臺省:漢的尚書檯,三國魏的中書省,都是代表皇帝發佈政令的中樞機關。後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機構。 秪(zhī):只。 把書:拿着書。 牽犢:牽着牛犢。 興高:興致高昂。 孤舫(fǎng):孤獨的船。(注:「舫」讀「fǎng」) 觴(shāng):古代酒器。(注:「觴」讀「shāng」) 麋鹿:哺乳動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但從整體看哪種動物都不像,原產中國,是一種珍貴的稀有獸類。古人常以麋鹿比喻隱居的賢士或山野之民。 鳳麟:鳳凰與麒麟。比喻傑出罕見的人才。
翻譯
各位在天上的公卿大多在中央政府機構任職,而我這個客人在江邊只有這簡陋的草堂。 騎馬賞花只是昨日的夢境,拿着書牽着牛犢嘲笑歲月時光。 興致高昂時哪裏還會再獨自駕着孤船,身體有病卻仍然能飲下十觴酒。 麋鹿本來就應該沉迷於野性,鳳凰和麒麟確實適合呈現祥瑞的文章。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寫出了詩人自己與在朝爲官的人不同的生活狀態和心境。詩中既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和感慨,也有對當前生活的一種自嘲和釋然。同時,通過「麋鹿故應耽野性,鳳麟端合瑞文章」表達了詩人對不同人生道路和價值的思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反映了詩人複雜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