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飛雲歸武昌

達者皆頻去,誰經海國憂。 烽煙深楚地,風雪冷貂裘。 雅量經綸外,閒情日月浮。 何當相見處,白首話滄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達者:通達事理的人。
  • :頻繁。
  • 海國憂:對國家麪臨的來自海上的憂患的擔憂。
  • 烽菸:戰火。
  • 楚地:古代楚國地域,這裡指湖北一帶,武昌在湖北。
  •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裘衣。
  • 雅量:寬宏的氣度。
  • 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和編絲成繩,統稱經綸。引申爲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 閒情:悠閑的心情。
  • 滄洲:濱水的地方,古時常用以稱隱士的居処。

繙譯

通達事理的人都頻繁地離去,有誰來關心國家麪臨的來自海上的憂患呢? 戰火在楚地深深蔓延,風雪冰冷了貂裘。 有著寬宏的氣度且有籌劃治理國家大事的才能之外,還有著悠閑的心情,任日月漂浮。 何時才能在我們相見的地方,一起到年老時敘說那濱水之地的故事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彭飛雲的送別之情,同時也反映了對國家侷勢的擔憂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首聯通過“達者皆頻去,誰經海國憂”,表達了對通達之人紛紛離去,而國家憂患無人關心的感慨。

頷聯“烽菸深楚地,風雪冷貂裘”,描繪了楚地戰火紛飛,環境寒冷惡劣的情景,烘托出一種壓抑的氛圍。

頸聯“雅量經綸外,閒情日月浮”,則展現了友人的胸懷和氣度,以及在艱難環境中保持的悠閑心境。

尾聯“何儅相見処,白首話滄洲”,表達了詩人對與友人再次相見的期待,以及希望在年老時能一起廻憶過去、暢談人生的願望。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沉,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