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峯

· 黃鏊
柱石棱棱倚絳霄,筆峯東控海門潮。 常濡雨露驚濤壯,迅掃風雲淡墨嬌。 舞鳳乍疑秦玉管,落鴻還擬漢銅標。 晴煙荏苒長安路,猶接龍飛萬里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絳霄:深紅色的天空,比喻高空。
  • 海門潮:指海邊的潮水。
  • 常濡:經常溼潤。
  • 荏苒: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
  • 龍飛萬里橋:比喻遠大的前程或壯麗的景象。

翻譯

柱石般挺立,直插深紅色的高空,筆峯東邊緊靠着海邊的潮水。 常常被雨露溼潤,驚濤駭浪顯得更加壯觀,迅速掃過風雲,淡墨般的景色顯得嬌美。 舞動的鳳凰彷彿是秦朝的玉管,落下的鴻雁像是漢朝的銅標。 晴朗的煙霧中,時間漸漸流逝,彷彿通往長安的路,連接着龍飛萬里的橋樑。

賞析

這首作品以壯麗的自然景象爲背景,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描繪了一幅宏偉而細膩的畫面。詩中「柱石棱棱倚絳霄」展現了高聳入雲的山峯,而「筆峯東控海門潮」則巧妙地將山峯與海潮相聯繫,形成了一幅壯闊的海天一色圖。後文通過「舞鳳」、「落鴻」等意象,進一步以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來比喻山峯的雄偉與美麗。結尾的「晴煙荏苒長安路,猶接龍飛萬里橋」則寓意着詩人對遠大前程的嚮往和憧憬。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

黃鏊

黃鏊,字作庚。番禺人。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舉人。官信豐知縣。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二、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四有傳。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