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時敏別
近別會有期,遠別易慘悽。
一人失意行,衆賓顏色低。
相顧各無語,握手立大堤。
白沙飛輕煙,赤草漫路蹊。
竈戶八九家,皮肉瘦且黧。
再拜謁官長,鵠立無所齎。
孤廳如荒郵,壁落新補泥。
日沒官吏散,角角野雉啼。
歸來對寒燈,兒女相孩提。
雖雲去鄉國,喜不聞鼓鼙。
官卑職易稱,牛刀用割雞。
回首華亭鶴,月白露悽悽。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慘悽(cǎn qī):淒涼悲傷。
- 竈戶:古代指以煮鹽爲生的人家。
- 黧(lí):黑色,這裏指皮膚因勞累而變得黝黑。
- 謁(yè):拜見。
- 鵠立:像鵠一樣站立,形容站立得筆直。
- 齎(jī):攜帶。
- 壁落:牆壁。
- 孩提:指幼年時期。
- 鼓鼙(gǔ pí):古代軍中常用的樂器,這裏指戰鼓聲。
- 官卑職易稱:官位低微,職責容易履行。
- 牛刀用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 華亭鶴:華亭是地名,鶴是高雅的象徵,這裏可能指高雅的生活或人物。
翻譯
近別之後總會有再會的日子,但遠別卻容易讓人感到淒涼悲傷。一個人因爲失意而離去,其他賓客的臉色也變得低沉。大家相互對視,卻無言以對,只能握手站在大堤上。白沙飛揚,如同輕煙,紅色的草地漫過了道路。這裏有八九家煮鹽的人家,他們的皮膚瘦削且黝黑。他們拜見官長,像鵠一樣站立,卻沒有什麼可以攜帶的禮物。孤零零的廳堂像荒廢的郵局,牆壁上新補的泥土。太陽落山後,官吏們都散去了,只有野雉的叫聲在角落裏迴響。回到家,面對着寒冷的燈光,兒女們還處在幼年時期。雖然離開了家鄉,但慶幸的是沒有聽到戰鼓的聲音。官位雖低,職責卻容易履行,就像用牛刀來割雞一樣。回首望去,華亭的鶴在月光下,露水悽悽。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離別時的淒涼景象和失意心情。通過對遠別場景的細膩描寫,如白沙、紅草、竈戶等,展現了邊遠地區的荒涼和人民的艱辛生活。詩中「一人失意行,衆賓顏色低」表達了離別時的沉重氛圍,而「雖雲去鄉國,喜不聞鼓鼙」則透露出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結尾的「華亭鶴,月白露悽悽」以景結情,增添了詩的意境深遠和情感的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