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月旦公:指品評人物的人,這裏指對武則天的評價者。
- 袁:指袁紹及其子袁譚、袁尚,他們曾割據河北。此處用以借喻反對武則天的勢力。
- 諸葛:指諸葛亮,這裏借指幫助武則天的能臣。
- 雄俊:才智傑出的人。
- 西陵:古代帝王陵墓,此詩中可能暗指一些因武則天而產生的怨憤之事波及的地方。
- 女童:此指武則天(這是一種對武則天的並不客觀的稱謂)。
- 人狼:這裏指「人中之狼」,暗指有野心、兇狠的人,在此可能指與武則天對立的一些勢力。
- 祖餘知:注:此處「知」讀音爲「zhì」,同「智」,意爲智慧、智謀。祖餘知可能是一個有智謀的人,具體所指不詳。
- 化牛: 化牛佔江東,可能指某些反對武則天的勢力嘗試效仿孫策據有江東,以圖對抗,但最終未成功。(關於詩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解讀可能存在多種理解,需結合更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來深入探討。)
翻譯
天下大亂時往往會滋生奸雄,對武則天的一句深刻評價投給了月旦公那樣的品評人物之人。怎能說反對武則天的勢力都在河北被消滅,反而讓如諸葛亮般的能臣在她的身邊崛起。赤壁的硝煙消散,傑出的人才沉沒,西陵的樹木清冷,女童(武則天)遭人怨恨。比不上那如人狼般的祖餘知,即便化爲牛也還想着佔據江東。
賞析
這首詩以讀魏武則天事爲主題,表達了作者對武則天及其相關歷史事件的看法。詩中運用了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來進行類比和隱喻,增加了詩歌的深度和複雜性。 詩人通過描述亂世中奸雄的出現,以及對武則天的評價,展現了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詩中提到的「三袁盡河北」「諸葛起隆中」等,暗示了歷史上的勢力紛爭和人才的起落。「煙消赤壁沉雄俊,樹冷西陵怨女童」這兩句,通過描繪赤壁的硝煙和西陵的冷清,營造出一種滄桑和哀怨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對歷史中人物命運的感慨。最後兩句「不及人狼祖餘知,化牛猶得佔江東」,則以一種較爲隱晦的方式表達了對某些勢力的看法。 總體來說,這首詩語言古樸,意境深沉,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詩中對武則天的評價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見和片面性,我們在理解和欣賞這首詩時,需要結合歷史背景進行客觀的分析。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