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教精舍
三昧神僧火,燒殘有壞身。
浮生同瞥電,世界一微塵。
幻作元非有,歸空亦未真。
益豪誰見相,減胛爲留神。
震旦符初志,匡廬感宿因。
緘縢傳大令,膜拜走王人。
鳩杖升蓮座,田衣稱氎巾。
一時多妙說,舍筏悵迷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昧(sān mèi):佛教用語,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 瞥電(piē diàn):比喻轉瞬即逝。
- 微塵:佛教用語,極細小的塵埃,也常用來比喻極微小的事物。
- 幻作:在這裏指世間萬物如同虛幻的創作。
- 元非有:原本並非實際存在。
- 歸空:指萬物最終歸於空無。
- 益豪:更加豪放或豁達。
- 減胛(jiǎn jiǎ):肩胛骨消瘦,此處可能表示修行的艱苦。
- 震旦: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
- 宿因:過去世的因緣。
- 緘縢(jiān téng):繩索,在這裏可以理解爲束縛、約束。
- 大令:對縣令的尊稱,此處可能指代一種權威或命令。
- 膜拜:古代的拜禮,舉手加額,長跪而拜,表示極度的尊敬或畏服。
- 王人:天子的使臣。
- 鳩杖:古代一種在手杖的扶手處做成斑鳩形狀的柺杖,通常給老人使用。
- 蓮座:蓮花的臺座,佛教中常用以象徵佛座。
- 田衣:也叫「水田衣」,是用各色碎布拼湊而成的袈裟,形如水田。
- 氎巾(dié jīn):細毛布製成的頭巾。
- 舍筏:佛教語,指過河後捨棄筏子,比喻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無用,不可再執着。
翻譯
擁有三昧神力的高僧火化後,只留下了殘損的身軀。 短暫的人生如同轉瞬即逝的閃電,世界也不過是一粒微小的塵埃。 世間萬物如同虛幻的創作,並非真實存在,而歸向空無也未必是真正的歸宿。 更加豁達的人誰能看出其本相,消瘦的肩胛骨是爲修行留神的證明。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契合了最初的志向,在廬山也感受到了過去世的因緣。 受到束縛卻傳承了重要的使命,人們對其極度尊敬,連天子的使臣也對其拜服。 手持鳩杖登上蓮座,身着田衣,頭戴氎巾。 一時間有許多精妙的說法,但在捨棄佛法如筏後,卻爲迷失方向而惆悵。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佛教的教義和意象展開,探討了人生的短暫、世界的虛幻以及修行的意義。詩中通過對神僧的描寫,表達了對佛教理念的思考。
首聯描述了神僧火化後的情景,暗示了生命的無常。頷聯將人生比作瞥電,世界比作微塵,強調了生命的短暫和世界的渺小。頸聯進一步探討了世間萬物的虛幻本質以及歸宿的不確定性。
詩的後半部分,從「震旦符初志」開始,講述了在震旦(中國)實現最初的志向以及在廬山感受到的宿因。接着描述了人們對佛教的尊崇,如「緘縢傳大令,膜拜走王人」,展現了佛教的影響力。最後,詩中提到了佛教的一些象徵物,如鳩杖、蓮座、田衣、氎巾等,以及衆多精妙的說法,但也表達了在領悟佛法後,面對人生道路仍然感到迷茫的情感。
整首詩語言優美,富有意境,通過對佛教元素的運用和對人生的思考,傳達出一種深邃的哲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