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山居即事

幾個輕鷗,來點破、一泓澄綠。更何處、一雙鸂鶒,故來爭浴。細讀《離騷》還痛飲,飽看脩竹何妨肉。有飛泉、日日供明珠,五千斛。 春雨滿,秧新穀。閒日永,眠黃犢。看雲連麥隴,雪堆蠶簇。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爲未足何時足。被野老、相扶入東園,枇杷熟。
拼音

所属合集

#滿江紅

譯文

幾只輕盈的鷗鳥飛來,把滿湖碧綠澄澈的湖水都擾動了。還有不知哪裏來的一雙紫鴛鴦,也故意加進來逐水嬉戲,爭鬧不休。我一面細讀《離騷》,一面舉杯痛飲;在飽看翠竹之餘,也不推辭各種肉食關味。附近還有一道瀑布,猶如明珠飛濺,供我觀賞,它不停地傾瀉著,日日足有三千斛。 春天,雨水豐足,新播下的穀種長出了碧綠的秧苗;進入農閑的時節,小黃牛懶散地打著瞌睡。地裏的麥子熟了,有如連綿不斷的黃雲;蠶房裏白花花的新繭簇擁著,恰似堆堆白雪。哎,若是要追求人生的富足,眼前已經可以滿足了;如果還帶不滿足那什麽時候井滿足够。幾位老農見我閑著沒事,就邀我到東園去走走,説是枇杷已經熟了。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遊》、《傷春曲》。唐人小説《冥音録》載曲名《上江虹》,後更名《滿江紅》。宋以來始塡此詞調。《欽定詞譜》以柳永「暮雨初收」詞爲正格。九十三字,前闋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後闋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鬱激昂,前人用以發抒懷抱,佳作頗多。另有平聲格,雙調九十三字,前闋八句四平韻,後闋十句五平韻。 鸂鶒(xīchì):亦作「鸂鶆(lái)」。水鳥名。形大於鴛鴦,而多紫色,好幷遊,俗稱「紫鴛鴦」。 故來爭浴:唐·杜甫《春水》詩:「已添無數鳥,爭浴故相喧。」 「細讀《離騷》還痛飲」句:《世説新語·任誕》:「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飽看脩竹何妨肉」句: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五千:四卷本丙集作「三千」。 「看雲連麥隴,雪堆蠶簇」句:宋·王安石《絶句》詩:「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雲稻正靑。」麥隴,四卷本丙集作「麥壟」。 z 「若要足時今足矣,以爲未足何時足」句:《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王昶傳〉》詩:「語曰:『如不知足則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唐·白居易《知足吟》詩:「自問此時心,不足何時足。」《遯齋閑覽》:「予嘗於驛壁見人題兩句云:『謀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方是閑。』」

本詞題目爲「山居即事」,詞的內容扣緊題目來寫,描寫老詞人初夏季節的山居生活清閑情景,表現老詞人滿足於這風景優美、人情淳樸的山村生活環境的安適情懷。 上闋主要描寫初夏季節優美的自然風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環境的清幽絶塵和自我情懷的自然愜意。起二韻筆中帶趣,曲折起伏地寫出水鳥飛來瓢泉碧水潭中的風景,動中含靜。寫輕鷗飛來,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鏡子似的碧水的優美景象。一語「點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靜如鏡與現在的漣漪乍起就都表現出來了。這是破靜入動的第一層意思。其次,輕鷗的到來,不僅會有動作,而且會有聲音,輕鷗的鳴叫詞面雖然未寫,但是,它們的聲音自然被暗融於畫面中。這是瓢泉景象由靜入動的第二層意思。所以,第一韻就已生意畢出。接韻更「錦上添花」,寫不常見的一雙紫鴛鴦飛來與輕鷗爭浴的景象。「更何處」一語,體現出詞人看見紫鴛鴦比看見常見的輕鷗更爲欣喜的感情。「故來」一詞,也是語中含情,彷彿這多情的紫鴛鴦,有意赶熱鬧、有意要令詞人開心。起頭才兩韻,就已經把水鳥畢集的景象寫得極爲熱鬧。第三韻不再以景顯情,而是直接轉回自身,寫自身自然愜意的心境。本來,讀《離騷》的行爲本身,是胸中塊壘轉借《離騷》發,但是此處因爲借用了一箇「讀《騷》痛飲爲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體語境又是那樣安適,主旨又是談論滿足的境界者。至於「看竹」一句,則是在蘇軾的原詩上再翻進一層,不僅表現他比蘇軾更趨於達觀、對「看竹」與「喫肉」二事不強作雅俗分別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現出他目前生活安穩清閑、有「竹」有「肉」。「何妨」一詞,最具韻味。上闋末韻,復歸到優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寫,描寫山上飛泉流珠瀉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綠」的格局而具有更開闊、縱深的空間效果。同時,飛泉日日獻明珠的措辭,反映出了詞人滿足於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貧爲恥的精神境界。 下闋主要表現山居生活環境的寧靜悠閑、飽滿自足和人情的淳樸親厚。過闋接「有飛泉」一韻而來,寫酣暢的春雨過後,田間隴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滿了田間,得到水分充分滋養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農耕後的黃牛安適地度過它閑暇的白日。總之,一切處在自在的狀態中。接韻以一「看」字領起,詞人充滿喜悅地嚮讀者指點出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田隴上快成熟的麥子,恍若連天的黃雲;蠶房裏已吐出的蠶絲,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鄉野的生機,被綠色的秧苗、黃色的麥穗、白色的新絲勾勒出一幅簡樸而大方的圖畫。「若要」一韻,情中含理又帶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蘊藉雋永。它寫出了詞人對此田園風景的滿足感,也傳遞了詞人志願未得實現的微憾感,而終歸於以理遣情的平靜曠達。結韻更突出地顯示出鄉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熱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園中嘗新的畫面,顯示出一種親切淳樸的鄉野的友情,借這一鏡頭,詞人傳達出了自己與晚年的陶淵明一樣融化於簡單淳樸的田園生活的情意。 本詞的抒情風格,體現出輕揚閑適、理趣盎然的特點,語言樸素而大方,韻昧恬淡而雋永。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