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 · 金陵壽史帥致道,時有版築役

塞垣秋草。又報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談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 莫惜金尊倒。鳳詔看看到。留不住,江東小。從容帷幄去,整頓乾坤了。千百歲,從今盡是中書考。
拼音

所属合集

#千秋歲

譯文

史致道守邊有功,塞垣年年平安無事。寫史致道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有“決勝尊俎之間”才能。史致道興建“鎮淮”、“飲虹”二橋,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湯,呈現出一派新氣象。梅花有哀老的時候,而人幷不像梅花那樣易老, 勸史致道盡情飲酒,很快便會應詔入朝。史致道爲治國之才,在江東地方千里,難以施展其才華。你回到朝廷,運籌惟帽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整頓乾坤,收復中原地區,把國家治理好。如果那樣您將和唐代郭子儀一樣,從今至老,永爲賢相,千古流芳。

注釋

「金陵壽史帥致道,時有版築役」:四卷本甲集作「爲金陵 史致道留守壽」,《花菴詞選》作「建康壽史致道」。 史帥致道:史正志,字致道,江都(今江蘇 江都縣)人。宋高宗 紹興二十一年(西元一一五一年)進士。曾上《恢復要覽》五篇,幷建議「無事都錢塘,有事幸建康」。乾道三年到六年(西元一一六七年到一一七〇年)任建康留守、建康知府兼沿江水軍制置使兼提舉學事。《乾隆·揚州志·卷二十八·人物門》:「史正志,字致道,紹興二十一年進士。丞相陳康伯薦於朝,除樞密院編修。……高宗視師江上,上《恢復要覽》五篇。車駕駐建康,言三國 六朝形勢與今日不同,要當無事則都錢塘,有事則幸建康。詔下集議,從之。尋除司農寺丞。孝宗即位,除度支員外郎。後因論左帑南庫西庫窠名差互,忤時相,以散官謫永州,尋復原官。除右文殿修撰知靜江府,未赴而罷。後歸老姑蘇,號吳門老圃。著有《建康志》、《菊譜》。」《景定建康志·卷十四·建炎以來年表》:「乾道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左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史正志知府事,兼沿江水軍制置使兼提舉學事。乾道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改知成都府。」 帥:宋制行政區分爲路,路設安撫使司,稱帥司、帥府。長官稱安撫使或帥。多帶經略使、馬步軍都總管兼銜,有節制兵馬、賞罰命令、督理刑獄、察詢民情、管理錢穀、兵器等權力。使司的治所爲州、爲府或軍,州府的治所設長官叫知府、知州等,通常都是安撫使兼知府事。 版築役:《景定建康志·卷十四·建炎以來年表·乾道四年記事》:「正志以蔡寬夫宅基創貢院,重建新亭、東冶亭、二水亭,移放生池於靑溪,建靑溪閣。」《景定建康窒·卷十四·建炎以來年表·乾道五年記事》:「正志重修鎮淮橋、飲虹橋,上爲大屋數十楹,極其壯麗,」《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城闕志一》:「建康府城……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因城壊復加修築,増立女牆。」 「又報平安好」句: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一·支植下》:「童子寺竹,衛公言:『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纔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此用以謂邊境安然無事。 英雄表:英雄氣槪。宋·蘇軾《張安道樂全堂》詩:「我公天與英雄表,龍章鳳姿照魚鳥。」 「珠玉霏談笑」句:此爲「笑談霏珠玉」之倒置。用以贊揚史帥。《晉書·卷五十五·夏侯湛傳》:「咳唾成珠玉,揮袂出風雲。」《晉書·卷四十九·胡毋輔之傳》:「胡毋輔之,字彥國,泰山 奉高人也。……與王澄、王敦、庾敳俱爲太尉王衍所昵,號曰『四友』。澄嘗與人書曰:『彥國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誠爲後進領袖也。』」唐·李白《妾薄命》:「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 得似:怎似。 「莫惜金尊倒」句:北宋·蔡挺《喜遷鶯·霜天秋曉》詞:「太平也,且歡娛,不惜金尊頻倒。」 看看:猶言「轉眼」。 鳳詔:天子的文告。古代皇帝的詔書要由中書省發,中書省在禁苑中鳳凰池處,故稱「鳳凰詔」,又稱「鳳詔」。晉·陸翽《鄴中記》:「石季龍(虎)與皇后在觀上爲詔書,五色紙著鳳口中。鳳旣銜詔,侍人放數百丈緋繩,轆轤回轉,鳳凰飛下,謂之『鳳詔』。鳳凰以木作之,五色漆畫,腳皆用金。」唐·李商隱《夢令狐學士》詩:「右銀臺路雪三尺,鳳詔裁成當直歸。」 江東小:《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從容帷幄去」句:《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九·房琯傳》:「贊曰:『使琯遭時承平,從容帷幄,不失爲名宰。』」宋·張孝祥《水調歌頭·凱歌上劉恭父》:「聞道璽書頻下,看即沙堤歸去,帷幄且從容。」帷幄去,《花菴詞選》作「帷幄裏」;帷幄,指決策處。 「整頓乾坤了」句:杜甫《洗兵馬》:「二三豪俊爲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 中書考:漢武帝置中書令,掌禁中書記,至唐以中書、尙書、門下爲三省,其令長俱爲宰相。《舊唐書·卷一百二十·郭子儀傳》:「史臣裴垍曰: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天下以其身爲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千秋歲·金陵壽史帥致道時有版築役》是宋代愛國詞人辛稼軒於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舊歷十二月爲即將離任的史致道祝壽所作。此詞是一首壽詞,描寫富貴壽考、事業功名,旣切合時勢,又切合身份,以頗能體現性靈,堪稱佳作。上闋著重爲壽宴布景,下闋著重藉壽宴説情。不但贊頌了史致道的功績,還熱切期望將領們揮軍北伐,凈掃強虜,恢復河山。 當時金陵是進圖中原退保江浙的軍事要地,史致道就處在這樣一箇重要的職位上,同時史致道的德政也受到朝野人士的認可,因此一些官員和士人希望他能够有所作爲,而一再地對史致道勸勉和稱揚。辛稼軒時任建康通判,對史致道非常欽佩,尊敬有加。兩人交往甚密,經常探討富國強民,恢復中原的大計。辛稼軒在金陵與史致道交往而結下的深厚的友誼,在詞壇一直傳爲佳話。

賞析

《千秋歲·金陵壽史帥致道時有版築役》是一首壽詞。其思路與壽韓南澗詞相近,大致是贊頌壽主的事功,寄託詞人的愛國情思。 詞的上闋寫史致道的事功與談吐。在中國古代,每逢秋高馬肥的季節,北方外族統治者往往侵擾漢族地區,宋代也是如此。「塞垣」二句從此出發,寫史致道守邊有功,塞垣年年平安無事。這兩句緊扣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突出地描敍了史致道的功業。塞垣「平安好」。這同史致道的非凡才能有極大關係。《戰國策·齊策》説,一個有才華的人,能使「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衝,折之樁席之上」,徐陵《九錫文》也説:「決勝尊俎之間。」「尊俎」二句,運用上述典故,寫史致道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有「決勝尊俎之間」才能。從而揭示出塞垣平安的原因。作爲一路的主帥,史致道不僅在對敵鬬爭中取得顯著成績,在內政方面也表現不俗。故接下去二句先寫詞人興建「鎮淮」、「飲虹」二橋,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湯,呈現出一派新氣象。而「珠玉罪談笑」,實爲「談笑霏珠玉」的倒裝,謂其談笑風生,言如珠玉,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春近也」二句以梅襯人,言梅有哀時.而人幷不像梅那樣易老,用婉轉手法,表達出祝君長壽之意。 詞的下闋寫對史致道的期望,祝史致道出將入相,整頓乾坤,建功立業。「莫惜」句勸其盡情飲酒,再表祝壽之意。「鳳詔」,指皇帝的詔書;「看看」有轉眼之間的意思。「鳳詔看看到」,言其很快便會應詔入朝,擔當大任。《史記·項羽本紀》:「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而「留不住」二句則反用其意,謂史致道爲治國之才,江東地方千里,難以施展其才華。從容,言舉動舒緩,具體到爲政而言,是説寬不失制,動不失和,處理問題得當。故「從容」二句是説,史致道回到朝廷,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整頓乾坤,收復中原地區,把國家治理好。「千百」二句是説,那樣的話,史致道將和唐代郭子儀一樣,從今至老,永爲賢相,千古流芳。史致道的治績、才能如何,史無明言,詞人對其是否過譽或諛佞,也應引起注意。 此詞語美詞工,格調恢宏,字裏行間,不僅贊頌了壽主的功績,還熱切期望將領們揮軍北伐,凈掃強虜,恢復河山。這也是眾多愛國志士們的共同心願。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