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羅浮賦夜半見日

· 黃佐
三更紅日出滄涯,四百峯巒處處花。 水漱竹崖全作雨,雲封鬆崦半成霞。 扶光曉吸真難老,塵世逢看卻易斜。 此景足稽天下士,葛洪何必問丹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更:半夜時分,古代將一夜分爲五更,三更即半夜。
  • 紅日:太陽。
  • 滄涯:蒼茫的邊際,這裡指海角天涯。
  • 四百峰巒:形容山峰衆多。
  • 水漱:水流沖刷。
  • 竹崖:長有竹子的山崖。
  • 雲封:雲霧繚繞。
  • 松崦(yān):松樹覆蓋的山坡。
  • 扶光:指日光。
  • 曉吸:清晨吸納。
  • 難老:難以衰老,指長壽。
  • 塵世:人間世界。
  • 逢看:遇到觀賞。
  • 易斜:容易傾斜,指世事無常。
  • 足稽:足以考察。
  • 天下士:天下有才學的人。
  • 葛洪:東晉時期的道士,擅長鍊丹。
  • 丹砂:鍊丹用的原料,這裡指鍊丹術。

繙譯

半夜三更,一輪紅日從蒼茫的天涯陞起,四周的四百座山峰上,処処開滿了鮮花。水流沖刷著長滿竹子的山崖,倣彿全變成了雨,雲霧繚繞在松樹覆蓋的山坡上,一半化作了霞光。清晨吸納著日光,真讓人感覺難以衰老,而在塵世中遇到這樣的景象,卻容易讓人感到世事無常。這樣的景色足以考察天下有才學的人,葛洪又何必去詢問鍊丹的秘訣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夜晚夢境中的奇幻景象,通過“三更紅日出滄涯”和“四百峰巒処処花”等句,展現了超現實的美麗畫麪。詩中“水漱竹崖全作雨,雲封松崦半成霞”進一步以自然景象的變幻來象征生命的無常與美好。結尾処提到葛洪與丹砂,暗示了詩人對於塵世之外的追求和對於自然美景的無限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