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志二十首

· 黃佐
城隅有奇樹,昔爲霜所枯。 東風旦夕至,枝條競芬敷。 達官駕高馬,萬夫行避途。 威光奪霆電,意氣傾皇都。 逢時恣噓噏,政道猶蒲盧。 何哉仲尼志,浮海思乘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城隅:城牆的角落。
  • 奇樹:不尋常的樹。
  • 霜所枯:被霜凍所枯萎。
  • 東風:春風。
  • 旦夕:早晚,形容時間短暫。
  • 芬敷:繁盛地開放。
  • 達官:高官。
  • 高馬:高大的馬。
  • 萬夫:許多人。
  • 避途:讓路。
  • 威光:威嚴的光芒。
  • 奪霆電:形容威嚴如雷霆。
  • 意氣:氣勢,氣概。
  • 傾皇都:震動京城。
  • 逢時:遇到好時機。
  • 恣噓噏:任意吸取,比喻享受。
  • 政道:政治道路,政治行爲。
  • 蒲盧:蒲草和蘆葦,比喻輕浮不實。
  • 仲尼:孔子的字。
  • 浮海:渡海。
  • 乘桴:乘坐木筏。

繙譯

城牆角落有一棵不尋常的樹,曾經被霜凍所枯萎。春風早晚到來,樹枝競相繁盛地開放。高官騎著高大的馬,許多人紛紛讓路。他的威嚴光芒奪目如雷霆,氣勢震動整個京城。遇到好時機便任意享受,政治行爲卻像蒲草和蘆葦一樣輕浮不實。爲何孔子卻有志曏,想要渡海乘木筏遠行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城隅奇樹的複囌與達官顯貴的威風,以及孔子的高遠志曏,表達了作者對時政的批評和對孔子理想主義的曏往。詩中“東風旦夕至,枝條競芬敷”描繪了自然界的生機與希望,而“達官駕高馬,萬夫行避途”則諷刺了權貴的囂張與民衆的無奈。最後以孔子的志曏作結,暗示了作者對高尚理想的追求和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