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夕館會

· 黃佐
西圍地切鳳凰臺,飛蓋追隨綺席開。 煙火盡從孤鳥去,笙簫如逐六鰲來。 雲移鍾阜當詩案,月出秦淮映酒杯。 步履東風歸路杳,巡檐相待有疏梅。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燈夕:元宵節,即農曆正月十五。
  • 館會:在館舍中舉行的聚會。
  • 西圍:西邊的圍場或園林。
  • 鳳凰臺:古代建築,此處指南京的鳳凰臺。
  • 飛蓋:飛馳的車蓋,指快速行駛的車輛。
  • 綺席:華麗的宴席。
  • 孤鳥:此處可能指煙火升空後的孤寂景象。
  • 笙簫:古代的吹奏樂器。
  • 六鰲:傳說中的六隻巨鰲,此處可能指笙簫聲如巨鰲般震撼。
  • 鍾阜:鐘山,位於南京,又稱紫金山。
  • 秦淮:秦淮河,流經南京的一條著名河流。
  • 步履:行走。
  • 巡檐:沿着屋檐行走。
  • 疏梅:稀疏的梅花。

翻譯

在元宵節的夜晚,我們在西邊的園林中聚會,那裏緊鄰着著名的鳳凰臺。華麗的宴席上,車輛飛馳,人們相互追隨。煙火升空後,如同孤鳥般消失在夜空,而笙簫的音樂聲則如同傳說中的六隻巨鰲般震撼人心。鐘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彷彿是詩人的案頭,秦淮河上的月光則映照在酒杯之中。漫步在春風中,歸途顯得遙遠,沿着屋檐行走時,期待着稀疏的梅花在等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宵節夜晚的盛景,通過「鳳凰臺」、「煙火」、「笙簫」等意象,展現了節日的繁華與熱鬧。詩中「雲移鍾阜當詩案,月出秦淮映酒杯」一句,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活動結合,表達了詩人對美好時光的珍惜與留戀。結尾的「巡檐相待有疏梅」則透露出詩人對歸途的期待與對自然之美的嚮往。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