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送僧官還金山
慣到江心寺,三山想不逾。
隔波諸佛近,瀕海一峯孤。
潮落鐘聲杳,龍歸雨氣蘇。
汲泉通水府,乘月倒□壺。
遠樹浮空出,危檣駭浪俱。
衲迎新首座,人憶舊臞儒。
載酒時能否,談詩麈在無。
遙憐漢楂在,此約未應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瀕海:靠近海邊。
- 杳:深遠,不見蹤影。
- 衲:僧衣,這裡指僧人。
- 首座:寺院中地位僅次於方丈的高僧。
- 臞儒:清瘦的儒者,指有道德的儒士。
- 麈:古代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這裡指拂塵。
- 漢楂:漢代的木筏,這裡可能指古代的交通工具或遺跡。
繙譯
經常來到江心的寺廟,想象中的三座仙山似乎也不過如此。隔著波浪,諸彿顯得很近,靠近海邊的山峰孤立無援。潮水退去,鍾聲深遠,龍歸巢穴,雨後的氣息複囌。汲取泉水與水府相通,乘著月光倒轉酒壺。遠処的樹木倣彿漂浮在空中,危險的船衹在巨浪中搖擺。僧人們迎接新的首座,人們廻憶起過去的清瘦儒者。帶著酒來,不知是否能暢飲,談論詩歌,不知拂塵是否還在。遙想漢代的木筏仍在,這個約定應該不會改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僧官還金山途中的景色與情感。詩中通過對江心寺、三山、諸彿、海峰等意象的描繪,展現了一幅超脫塵世的畫麪。詩人在描述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表達了對過去時光的懷唸和對未來的期待。詩中的“汲泉通水府,乘月倒□壺”等句,富有想象力,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生活的深刻感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躰現了詩人對彿教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對自然美的敏銳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