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宣伯之任歙縣

昔年同獻賦,今日更分符。 百里即官宰,三鄣天子都。 不勞鄉老問,皆識使君殊。 詞藻劉曹匹,循良卓魯俱。 琴當流水韻,鳥下訟庭呼。 白嶽城邊出,墩溪郭外紆。 遙知簿領暇,頗廢嘯歌無。 驛路秋風冷,兒童竹馬扶。 花含南國豔,月助此霄孤。 把袂忍言別,論文契不渝。 尋常餘酒債,取次督詩逋。 白社情何限,蒼生望已蘇。 班行漢殿上,佇待集雙鳧。
拼音

所属合集

#六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獻賦:向皇帝進獻辭賦。
  • 分符:謂帝王封官授爵,分與符節的一半作爲信物。
  • 百里:古時一縣轄地約爲百里,因以「百里」爲縣的代稱。
  • 官宰:官員。
  • 三鄣:山名,在安徽黟(yī)縣南。
  • 天子都:指京城,此指歙縣靠近京城的地理位置重要。
  • 鄉老:古代掌教化的鄉官。
  • 劉曹:指漢代的劉楨和曹植,以詩才聞名。
  • 卓魯:指漢代的卓茂和魯恭,以政事卓著聞名。
  • 白嶽:山名,在安徽休寧。
  • 墩溪:河流名。
  • 簿領: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
  • 嘯歌:長嘯歌吟。
  • 驛路:古代傳遞政府文書等用的道路,沿途設有驛站。
  • 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 把袂:拉住衣袖,表示親暱。
  • 論文:評論文學。
  • 契不渝:情誼不變。
  • 酒債:因飲酒所欠的債。
  • 取次:隨便,任意。
  • 詩逋:拖欠的詩債。
  • 白社:指隱士所居之處。
  • 蒼生:百姓。
  • 班行:朝班的行列,指朝廷官員。
  • 雙鳧:兩隻水鳥,常用以喻地方官。

翻譯

當年我們一同向皇帝進獻辭賦,今日你更是被授予官職的符信。你去擔任那百里之地的縣令,歙縣這三鄣之地緊鄰天子之都。 不用勞煩鄉老詢問,大家都知道你這位使君與衆不同。你的詞藻可與劉楨、曹植相匹敵,你的善政能和卓茂、魯恭相媲美。 琴音如流水般動聽,鳥兒飛落在訴訟的公堂外啼叫。白嶽在城邊矗立,墩溪在郭外彎曲流淌。 遙想你在處理文書公務的閒暇之餘,是否會荒廢了長嘯歌吟呢?驛路上秋風寒冷,有兒童們扶着竹馬迎接你。 花兒帶着南國的豔麗,月亮爲這夜晚增添了一份孤獨。拉住你的衣袖,不忍說離別,我們評論文學的情誼始終不變。 平常那些剩餘的酒債,隨意地催促着去償還;拖欠的詩債,也要依次去追繳。我在隱士所居之處,情思無限,百姓們的期望已經復甦。 在朝廷的朝班行列中,期待着能像兩隻水鳥一樣相聚。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韓日纘送別夏宣伯去歙縣任職時所作。詩的開頭回憶了他們曾經一同獻賦的經歷,接着描述了夏宣伯將要赴任的歙縣的重要地位以及對他的期望,稱讚他有才華且能施行善政。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如白嶽、墩溪等,烘托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氛圍。同時,也表達了詩人與夏宣伯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忍分別,又對他們未來的相聚充滿期待。在對夏宣伯的描寫中,運用了歷史上的名人作比,如劉楨、曹植的詞藻,卓茂、魯恭的善政,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既體現了送別之情,又寄託了對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韓日纘

明廣東博羅人,字緒仲。萬曆三十五年進士,除檢討。累遷至禮部尚書。時宦官用權,人皆畏其兇焰,獨日纘坦然處之。後充經筵講官,得熹宗稱善。卒諡文恪。 ► 5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