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隅(yú):角落。
- 起予:啓發我。
- 五典:傳說中我國上古的五部典籍,後遂以「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 三仁:三位仁人,指商朝末年的微子、箕子、比干。
- 殷墟:商代後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此指商朝。
- 魚須:同「魚書」,古代的書信。「魚須學士」指的是學識淵博的人。
- 馬革:指馬革裹屍,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指英勇作戰,死於戰場。
- 裾(jū):衣服的大襟。這裏的「絕裾」表示決絕、果敢的意思。
翻譯
古老的祠堂依舊在東邊的角落裏,我讀着殘碑上的文字,心中受到啓發。傳說中從舜帝時代就有了古代的典籍,三位仁人終究在商朝被人們看見(意思是他們的品德在商朝得到彰顯)。學識淵博的人悲傷地埋葬了屍骨,忠魂以馬革裹屍的精神果敢赴死令人悲痛。只有過往的行人瞭解這裏的往事,傍晚的雲彩和芬芳的花草一起,似乎都在爲此事躊躇不前。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南園故址的古祠和殘碑,引發了詩人對歷史的追思和感慨。詩中提到了從舜代的五典到商朝的三仁,展現了對古代文化和仁人志士的敬仰。同時,「魚須學士悲埋骨,馬革忠魂痛絕裾」表達了對學識淵博者的悲哀和忠魂的痛惜,體現了對歷史中人物命運的感慨。最後,詩人以景結情,「空有行人知往事,暮雲芳草共躊躇」,借暮雲芳草的景象,烘托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對往事的沉思。整首詩意境深沉,語言簡練,將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感慨相結合,給人以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