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遊西園庵四首

覺苑秋風落,讖筵法鼓傳。 經聲窮夜柝,幡影薄雲天。 老厭樊籠役,思登彼岸先。 何功得願果,不使笑磨磚。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覺苑:指寺院。
  • 讖筵:擧行法事的場所。
  • 法鼓:彿教法器,用於召集僧衆或擧行法事時敲擊。
  • 經聲:唸誦經文的聲音。
  • 窮夜:整夜。
  • (tuò):古代用於打更的木梆。
  • 幡影:幡旗的影子。
  • 薄雲天:接近雲天,形容幡旗高掛。
  • 樊籠:比喻束縛,限制自由的地方。
  • :勞役,指束縛的生活。
  • 彼岸:彿教中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 願果:願望的實現。
  • 磨甎:比喻無用功。

繙譯

寺院中的鞦風輕輕吹過,法事上的鼓聲傳遞著。 唸誦經文的聲音整夜不息,幡旗的影子高聳入雲。 年老的我厭倦了束縛的生活,渴望登上超越生死的彼岸。 我思考著如何才能實現願望,不讓自己的努力成爲無用的磨甎。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初鞦時節遊歷西園菴的所感所思。通過寺院的鞦風、法鼓聲、經聲和幡影等意象,表達了詩人對塵世束縛的厭倦和對彿教彼岸境界的曏往。詩中“老厭樊籠役,思登彼岸先”直抒胸臆,展現了詩人對解脫的渴望。結尾的“何功得願果,不使笑磨甎”則反映出詩人對於如何實現願望的深思,以及對無用功的自我警醒。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曾受益

曾受益,字而吉。增城人。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舉人。會試不第,謁選授福建寧德知縣。以親老不能迎養乞致仕,嘗主修邑志。年八十九卒。有《吹劍集》。清康熙《增城縣誌》卷八有傳。 ► 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