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停輈(tíng zhōu):停下車駕。
- 致子知:傳達給你知識。
- 綸:人名,可能指黃生的朋友或同輩。
- 避席:離開座位,表示尊敬。
- 知覺:感知和理解。
- 岐徑:分叉的道路,比喻選擇或決策。
- 諮度:詢問和衡量。
- 四方:指四面八方,泛指各地。
- 多岐:多條分叉的路,比喻多種選擇。
- 良知:天賦的道德觀念。
- 問學:求學問道。
- 聰明:智慧和理解力。
翻譯
黃生即將北上遠行,停下車駕來詢問我前行的道路。 我回答說,我會傳達給你知識,爲何還要向外尋求呢? 綸也離開座位發言,他說他的心中有所感知和理解。 無論南北還是東西,面對分叉的道路,必須詢問和衡量。 四面八方都有多條分叉的路,天賦的道德觀念誰能帶來? 因此,重要的是求學問道,這樣智慧和理解力纔會日益增長。
賞析
這首詩是湛若水對黃生北征前的贈言,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於求學和人生道路選擇的看法。詩中,「致子知」體現了作者願意傳授知識的態度,而「四方與多岐」則描繪了人生道路的複雜性。最後,作者強調了「問學」的重要性,認爲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人的智慧和理解力才能得到提升。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學。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次韻和桂洲公元日之作 》 —— [ 明 ] 湛若水
- 《 次大學士方樵翁用濂溪韻開金牛洞之作三首 》 —— [ 明 ] 湛若水
- 《 過梅關同元默憶以道大理 》 —— [ 明 ] 湛若水
- 《 贈醫士葉子新還維揚詩 》 —— [ 明 ] 湛若水
- 《 憶舊寄戴亞卿酬麥飯豆粥厚意 》 —— [ 明 ] 湛若水
- 《 何古林別後有懷用前韻 》 —— [ 明 ] 湛若水
- 《 陳生公贊歸省久不反辭以促之 》 —— [ 明 ] 湛若水
- 《 汶上縣作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