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黃生理夫

黃生將北征,停輈問予路。 答雲致子知,胡乃更外慕。 綸也避席言,吾心有知覺。 南北又西東,岐徑須諮度。 四方與多岐,良知孰帶來。 所以貴問學,聰明乃日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停輈(tíng zhōu):停下車駕。
  • 致子知:傳達給你知識。
  • :人名,可能指黃生的朋友或同輩。
  • 避席:離開座位,表示尊敬。
  • 知覺:感知和理解。
  • 岐徑:分叉的道路,比喻選擇或決策。
  • 諮度:詢問和衡量。
  • 四方:指四面八方,泛指各地。
  • 多岐:多條分叉的路,比喻多種選擇。
  • 良知:天賦的道德觀念。
  • 問學:求學問道。
  • 聰明:智慧和理解力。

翻譯

黃生即將北上遠行,停下車駕來詢問我前行的道路。 我回答說,我會傳達給你知識,爲何還要向外尋求呢? 綸也離開座位發言,他說他的心中有所感知和理解。 無論南北還是東西,面對分叉的道路,必須詢問和衡量。 四面八方都有多條分叉的路,天賦的道德觀念誰能帶來? 因此,重要的是求學問道,這樣智慧和理解力纔會日益增長。

賞析

這首詩是湛若水對黃生北征前的贈言,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於求學和人生道路選擇的看法。詩中,「致子知」體現了作者願意傳授知識的態度,而「四方與多岐」則描繪了人生道路的複雜性。最後,作者強調了「問學」的重要性,認爲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人的智慧和理解力才能得到提升。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文人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哲學。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