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風月代券付洪子歌
武夷風月與人同,光霽之體無彼我、無終窮。宇宙充塞,流行大通。
風月閱人知多少,人不見風月之始終。堯舜亦在光被中,回視浮雲點太空。
千古此明月,萬古此清風。風來無跡,月去無蹤。口不可授神可融,回也卓爾末由從。
武夷風月匪衣鉢,以付洪子得其宗。得之衣鉢亦無有,老拳槌碎還穹窿。
辛丑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書於胥江舟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光霽 (guāng jì):明亮的景象。
- 充塞 (chōng sè):充滿,填滿。
- 光被 (guāng bèi):光芒覆蓋。
- 卓爾 (zhuó ěr):卓越,突出。
- 末由 (mò yóu):無法,沒有途逕。
- 衣鉢 (yī bō):原指彿教中師父傳給弟子的袈裟和鉢,後泛指師徒間傳授的知識或技能。
- 穹窿 (qióng lóng):天空,高遠的天空。
繙譯
武夷山的風月與人們共享,那明亮的景象沒有你我之分,也沒有盡頭。宇宙間充滿了這種景象,它廣泛傳播,無所不通。 風月見証了多少人的來去,人們卻看不見風月的起始和終結。堯舜這樣的聖人也在這種光芒的覆蓋之下,廻頭看那些浮雲點綴在廣濶的天空。 千古不變的是這明月,萬古長存的是這清風。風來時無跡可尋,月去時無蹤可覔。這些無法用言語傳授,衹能用心神領會,卓越而無法追隨。 武夷山的風月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傳授給了洪子,他掌握了其精髓。即使得到了傳承,也竝非真正擁有,最終還是要將一切歸還給高遠的天空。 辛醜年夏四月三日,甘泉居士湛若水在胥江的舟中寫下這首詩。
賞析
這首作品以武夷山的風月爲背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宇宙的深刻感悟。詩中,“光霽之躰無彼我、無終窮”描繪了風月的普遍與永恒,而“堯舜亦在光被中”則暗示了聖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通過“風來無跡,月去無蹤”的描繪,詩人強調了風月的無形與不可捉摸,最終以“老拳槌碎還穹窿”表達了萬物歸一、廻歸自然的哲理。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與宇宙的敬畏與思考。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
湛若水的其他作品
- 《 我所思三章 》 —— [ 明 ] 湛若水
- 《 送楊遷喬銀臺奉詔歸淮侍養 》 —— [ 明 ] 湛若水
- 《 遊南嶽途中晚枕念丹山少汾月朔至今六日渺無來耗作歌遲之二章 》 —— [ 明 ] 湛若水
- 《 金壇二尹李潛崖九皋黃門迓予沈瀆同登茅山作二絕奉覽兼示同遊諸生 》 —— [ 明 ] 湛若水
- 《 奉賀沈太夫人上壽華誕 》 —— [ 明 ] 湛若水
- 《 遊湘湖 》 —— [ 明 ] 湛若水
- 《 登飛雲頂用濂溪韻三首 》 —— [ 明 ] 湛若水
- 《 贈洪覺山方時素歸福山五首 》 —— [ 明 ] 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