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何尊師故居

萬木森森秀野堂。黃鸝兩兩鶴雙雙。翠巖雲巧蒼松暗,玉洞月明丹桂香。 移筆架,拂琴牀。賦詩爭看水雲鄉。重來只有黃冠老,落日空齋掛鉢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森森:形容樹木茂密繁盛的樣子。
  • 黃鸝:一種鳥,羽毛黃色,叫聲悅耳。
  • 玉洞:指山洞,常用來形容幽深、美麗的地方。
  • 丹桂:一種植物,秋天開紅花,香氣濃郁。
  • 筆架:放置毛筆的架子。
  • 琴牀:放置古琴的架子或平臺。
  • 水雲鄉:指風景如畫、水天一色的地方。
  • 黃冠:古代道士的帽子,這裏指道士。
  • 鉢囊:僧人用來裝飯鉢的袋子。

翻譯

在茂密的樹林中,有一座名爲秀野堂的居所。那裏,黃鸝成對,鶴也成雙。翠綠的山峯雲霧繚繞,蒼松隱約可見,玉洞中月光皎潔,丹桂散發着香氣。

我移動筆架,拂去琴牀上的塵埃。在這裏賦詩,人們爭相觀看,這裏是水天一色的美麗鄉村。重遊此地,只見一位老道士,落日餘暉下,空蕩的齋堂掛着他的鉢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幽靜而美麗的自然環境,通過「萬木森森」、「黃鸝兩兩鶴雙雙」等生動描繪,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生機。詩中「翠巖雲巧蒼松暗,玉洞月明丹桂香」進一步以細膩的筆觸勾勒了山林的靜謐與神祕。後半部分則通過「移筆架,拂琴牀」等動作,展現了詩人在此創作的情景,而「重來只有黃冠老,落日空齋掛鉢囊」則透露出一種時光流轉、人事已非的淡淡哀愁。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時光易逝的感慨。

張可久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