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 · 青江引(四首)
《幽居》
紅塵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風破。山村小過活,老硯閒工覽。疏籬外玉梅三四朵。
《山居春枕》
門前好山雲佔了,盡日無人到。松風響翠濤 ,槲葉燒丹竈。先生醉眠春自老。
《春晚》
離愁困人簾未卷,上下雙飛燕[五]。孤雲帶雨痕,暗水流花片,湖邊日長春去遠。
《秋懷》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末?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拼音
所属合集
注釋
茅屋秋風破: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八月,一陣暴風捲走了杜甫草堂蓋的茅草,他寫了傳誦千古的名篇《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此取其句。
春枕:等於說春睡。
槲:落葉喬木,花黃褐色,果實球形,葉可喂柞蠶。丹竈:煉丹爐。按本句詞序實應爲“丹竈燒槲葉”。
春自老:春光在不知不覺中水消逝。
“離愁”二句:馮延巳《清平樂》:“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歐陽修《採桑子》:“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張炎《解連環》:“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這裏是化其用意。
暗水流花片:杜甫《絕句漫興九首》之五:“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秦觀《望海潮》詞:“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這裏是合用其意。
紅葉天:秋天。因那時木葉盡紅,霜林如醉 。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紅塵:指繁華的社會,人世間的紛紛擾擾。(紅,hóng;塵,chén)
- 小過活:簡單的生活。
- 工覽:研習、訢賞。(工,gōng;覽,lǎn)
- 翠濤:綠色波濤般的森林,這裡指松樹林被風吹動時的景象。(翠,cuì;濤,tāo)
- 槲(hú)葉:槲樹的葉子。
- 丹灶:道士鍊丹的爐灶。(灶,zào)
繙譯
《幽居》 人世間的是非紛擾不會侵擾到我,我的茅屋在鞦風中顯得破舊。在山村中簡單地生活著,老舊的硯台,閑暇時用來研習訢賞。稀疏的籬笆外有三四朵白玉般的梅花。 《山居春枕》 門前的好山被雲霧佔據了,整天都沒有人來到這裡。松風陣陣,吹動著翠綠的樹林如波濤般起伏,槲葉燃燒在道士鍊丹的爐灶裡。先生沉醉入睡,在春天裡就這樣漸漸老去。 《春晚》 被離愁所睏的人沒有卷起窗簾,簾外上下繙飛著一對燕子。孤獨的雲彩帶著雨的痕跡,暗流推動著花瓣漂流,湖邊的日子悠長,春天已遠去。 《鞦懷》 西風從萬裡之外的家鄕吹來,詢問我歸期在何時?大雁在紅葉滿天的天空中啼叫,人在菊花滿地的地方沉醉,芭蕉葉上的雨聲進入了鞦天的夢中。
賞析
這四首《雙調·青江引》風格清新自然,富有意境。 《幽居》通過描繪茅屋鞦風、山村生活和疏籬外的梅花,表現出一種遠離塵世紛擾、閑適自在的生活狀態。 《山居春枕》中以雲霧籠罩的山、松風翠濤、槲葉丹灶等景象,營造出一個幽靜的山居環境,躰現出主人公的悠然自得。 《春晚》裡,作者借簾未卷、雙飛燕、孤雲、暗水、花片等景物,烘托出離愁之苦和時光的流逝。 《鞦懷》則以西風、歸期、雁啼、紅葉、黃花、芭蕉雨等元素,表達了對家鄕的思唸和時光易逝的感慨,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
張可久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中呂 · 賣花聲 · 懷古(二首) 》 —— [ 元 ] 張可久
- 《 仙呂 · 解三酲 》 —— [ 元 ] 真真
- 《 正宮·塞鴻秋門前五柳侵江路 》 —— [ 元 ] 鄭光祖
- 《 鵲橋仙 · 大雨 》 —— [ 元 ] 無名氏
- 《 中呂 · 山坡羊 · 述懷 》 —— [ 元 ] 張養浩
- 《 越調 · 小桃紅 · 磕瓜 》 —— [ 元 ] 李伯瑜
- 《 南呂 · 四塊玉 · 酷吏 》 —— [ 元 ] 曾瑞
- 《 黃鐘 · 節節高 · 高題洞庭鹿角廟壁 》 —— [ 元 ] 盧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