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羞詩三首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飢。
就中潁之汭,轉徙何累累。
夫婦相顧亡,棄卻抱中兒。
兄弟各自散,出門如大癡。
一金易蘆卜,一縑換鳧茈。
荒村墓鳥樹,空屋野花籬。
兒童齧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傍,枕土皆離離。
方知聖人教,於民良在斯。
厲能去人愛,荒能奪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術皆在茲。
粵吾何爲人,數畝清溪湄。
一寫落第文,一家歡復嬉。
朝食有麥饘,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飽暖,一家無怨諮。
家雖有畎畝,手不秉鎡基。
歲雖有札瘥,庖不廢晨炊。
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
歸時卹金帛,使我奉庭闈。
撫己愧潁民,奚不進德爲。
因茲感知己,盡日空涕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丙戌年:指特定的年份,丙戌是干支紀年法中的一個組合。
- 淮右:指淮河以西的地區。
- 潁之汭:潁水的支流。
- 累累:形容衆多,連續不斷。
- 蘆卜:即蘿蔔,一種蔬菜。
- 縑:細密的絹。
- 鳧茈:即荸薺,一種水生植物。
- 齧(niè):咬,啃。
- 羸羸:形容瘦弱。
- 斑白:指頭髮花白,年老。
- 枕土:指埋葬。
- 離離:形容稀疏,分散。
- 司牧者:指地方官吏。
- 粵:古文中指廣東一帶。
- 饘(zhān):稠粥。
- 鎡基:農具,鋤頭。
- 札瘥:指瘟疫。
- 庖:廚房,這裏指做飯。
- 涕洟:眼淚和鼻涕,形容悲傷。
翻譯
在唐代的丙戌年,淮河以西的百姓遭受了嚴重的饑荒。特別是潁水支流附近的地區,人們紛紛逃離,景象淒涼。夫妻不顧孩子,拋棄了懷中的嬰兒;兄弟們各自分散,離家出走,如同失去理智。一金可以換取蘿蔔,一縑可以換取荸薺。荒涼的村莊裏,墓地旁鳥兒棲息的樹木,空無一人的房屋和野花圍繞的籬笆。孩子們啃食草根,依靠桑樹顯得瘦弱無力。頭髮花白的老人死在路邊,他們的墳墓稀疏分散。這才知道聖人的教誨,對於民衆來說是多麼重要。嚴厲可以去除人的愛,荒涼可以奪走人的慈。如何管理地方的官員,他們的職責都在這裏。我作爲一個人,只有數畝地在清澈的溪流旁。一旦落第,一家人便歡聚嬉戲。早餐有麥粥,早晨起牀有布衣可穿。一個人既飽暖,一家人便無怨言。家裏雖有田地,手卻不持鋤頭。雖然每年都有瘟疫,但廚房從不停止早晨的炊煙。如何達到這樣的生活,我有明智的公知。以侯爵的食物爲食,以侯爵的衣服爲衣。歸來時帶回金銀財寶,使我能夠奉養父母。撫心自問,愧對潁水的百姓,怎能不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因此感受到知己的重要性,整天空流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丙戌年間淮河以西地區因饑荒而導致的悲慘景象,通過對比貧富差距,反映了社會的殘酷和不公。詩中,皮日休不僅表達了對民衆苦難的同情,也對自己相對安逸的生活感到愧疚,體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感。詩的結尾,他感慨知己難尋,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改變現狀的渴望。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深沉,展現了皮日休深厚的人文關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皮日休
唐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鹹通八年擢進士第。十年,爲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遊唱和,人稱皮陸。後又入京爲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軍下江浙,日休爲巢所得,任爲翰林學士。巢敗,日休下落不明,或云爲朝廷所殺,或云爲巢所殺,或雲至吳越依錢鏐,或雲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藪》、《鬆陵集》。
► 410篇诗文
皮日休的其他作品
- 《 喜鵲 》 —— [ 唐 ] 皮日休
- 《 鹿門夏日 》 —— [ 唐 ] 皮日休
- 《 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見寄 》 —— [ 唐 ] 皮日休
- 《 軍事院霜菊盛開因書一絕寄上諫議 》 —— [ 唐 ] 皮日休
- 《 雜體詩胥口即事六言二首 》 —— [ 唐 ] 皮日休
- 《 孫發百篇將遊天台請詩贈行因以送之 》 —— [ 唐 ] 皮日休
- 《 洛中寒食二首 其一 》 —— [ 唐 ] 皮日休
- 《 潤卿遺青䭀飯兼之一絕聊用荅謝 》 —— [ 唐 ] 皮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