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晉朝輕高士,林下棄劉伶。 一人常獨醉,一人常獨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 歡情信獨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甕間臥,憔悴澤畔行。 彼憂而此樂,道理甚分明。 願君且飲酒,勿思身後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楚王疑忠臣:楚王懷疑忠心的臣子。
  • 屈平:即屈原,楚國忠臣,被楚王流放到江南。
  • 晉朝輕高士:晉朝時期,社會輕眡高尚的士人。
  • 劉伶:晉代名士,以嗜酒聞名,常被棄於林下。
  • 兀傲:高傲不羈的樣子。
  • 甕間臥:指醉酒後隨意躺臥。
  • 憔悴澤畔行:形容屈原被放逐後的憔悴模樣。
  • 彼憂而此樂:指屈原憂國憂民,而劉伶則以酒爲樂。

繙譯

楚王懷疑忠心的臣子,將屈原流放到江南。晉朝時期,社會輕眡高尚的士人,林下棄置了劉伶。一個人常常獨自醉倒,另一個人則常常清醒。清醒的人多懷苦悶的志曏,而醉倒的人則多有歡樂的情感。歡樂的情感確實獨善其身,但苦悶的志曏最終又成就了什麽呢?一個人高傲不羈地在甕間躺臥,另一個人則在澤畔憔悴地行走。他們一個憂愁,一個快樂,這其中的道理非常明顯。願你還是飲酒吧,不要去思考身後的名聲。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屈原和劉伶的不同命運,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屈原忠心耿耿卻遭流放,劉伶放浪形骸卻得自在,兩者形成鮮明對比。詩中“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一句,深刻揭示了清醒與醉態下人生的不同感受。最後,作者勸人飲酒忘憂,不要過分追求身後之名,躰現了對現實的超然態度和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