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
花邊春水水邊樓,一坐經今四十秋。
望月橋傾三遍換,採蓮船破五回修。
園林一半成喬木,鄰里三分作白頭。
蘇李冥濛隨燭滅,陳樊漂泊逐萍流。
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
自笑靈光巋然在,春來遊得且須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的年號。
- 池西小樓:白居易家中的一個小樓,位於池塘西側。
- 一坐經今四十秋:意指自從第一次坐在這裏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十年。
- 望月橋:可能是池塘上的一座橋,常用於觀賞月亮。
- 採蓮船:用於採摘蓮花的船隻。
- 喬木:高大的樹木。
- 白頭:指年老。
- 蘇李冥濛:指蘇武和李陵,兩位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這裏可能指他們的故事或影響已經遠去。
- 陳樊漂泊:陳平和樊噲,兩位漢代著名的人物,這裏可能指他們的故事或影響已經消逝。
- 逐萍流: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形容漂泊不定的生活。
- 靈光:指人的智慧或精神。
- 巋然:穩固不動的樣子。
翻譯
在花叢邊的春水旁有一座小樓,自從我第一次坐在這裏至今已過了四十年。 那座觀賞月亮的橋已經翻修了三次,採蓮的小船也破了五次,修了五次。 園林中有一半已經長成了高大的樹木,鄰里中也有三分之二的人已經白髮蒼蒼。 蘇武和李陵的故事已經隨着燭光消逝,陳平和樊噲的傳說也像浮萍一樣隨波逐流。 雖然貧窮,但眼前的快樂不受影響;即使生病,心中的憂愁也不會增加。 我自嘲我的智慧和精神依然穩固,春天來了,我應該盡情地遊玩。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晚年時所作,反映了他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生活的態度。詩中通過對池西小樓周圍景物的描繪,展現了時間的變遷和人生的無常。白居易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生活的貧困和疾病,表達了一種超脫和樂觀的生活哲學。詩的最後兩句「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和「自笑靈光巋然在,春來遊得且須遊」更是體現了他的豁達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是白居易晚年詩歌的代表作之一。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
白居易的其他作品
- 《 曲江感秋二首 》 —— [ 唐 ] 白居易
- 《 和楊尚書罷相後夏日遊永安水亭兼招本曹楊侍郎同行 》 —— [ 唐 ] 白居易
- 《 紫薇花 》 —— [ 唐 ] 白居易
- 《 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後 》 —— [ 唐 ] 白居易
- 《 酬韓侍郎張博士雨後遊曲江見寄 》 —— [ 唐 ] 白居易
- 《 送考功崔郎中赴闕 》 —— [ 唐 ] 白居易
- 《 早秋登天宮寺閣贈諸客 》 —— [ 唐 ] 白居易
- 《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知非 》 —— [ 唐 ]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