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道逐教偈

· 本淨
道體本無修,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此人未會道。 棄卻一真性,卻入鬧浩浩。 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背道逐教:指違背了道的本質去追求教義。
  • :(jì) 佛教中的一種短詩,用以表達佛教教義或修行心得。
  • 道體:指道的本質或實體。
  • 無修:沒有修行的必要。
  • 合道:與道相符合,自然地體現道。
  • 真性:真實的本性,即人的本心。
  • 鬧浩浩:形容世俗的喧囂和繁忙。

翻譯

道的本質無需修行,不修行自然與道相合。 如果心生修行道的心思,這人還未真正理解道。 拋棄了真實的本性,卻投身於世俗的喧囂之中。 若遇到真正修行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向他談論道。

賞析

這首偈語簡潔而深刻,表達了作者對「道」的理解和修行態度的看法。作者認爲,道的本質是自然無爲,不需要刻意去修行,真正的修行是放下一切執着,迴歸本心。如果一個人還在追求修行的形式,那麼他還沒有真正領悟道的真諦。最後一句「第一莫向道」,更是強調了真正的修行者應該遠離世俗的紛擾,不與人談論道,以免被世俗的觀念所幹擾。整首偈語體現了佛教中「無爲而治」的哲學思想,強調了內心的平靜和自然的境界。

本淨

667—761俗姓張,絳州(今山西新絳)人,一作東平(今山東鄆城)人。年幼出家,後嗣六祖慧能。玄宗開元初住南嶽司空山無相寺,世稱司空山禪師。天寶三載(744)應召入長安。次年與兩街名僧辯說禪理,應對從容,大闡南宗禪法。卒諡大曉禪師。《祖堂集》卷三、《宋高僧傳》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後二書存其詩偈7首。《全唐詩續拾》據之收入。 ► 7篇诗文

本淨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