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

江從西南來,浩浩無旦夕。 長波逐若瀉,連山鑿如劈。 千年不壅潰,萬姓無墊溺。 不爾民爲魚,大哉禹之績。 導岷既艱遠,距海無咫尺。 胡爲不訖功,餘水斯委積。 洞庭與青草,大小兩相敵。 混合萬丈深,淼茫千里白。 每歲秋夏時,浩大吞七澤。 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 我今尚嗟嘆,禹豈不愛惜。 邈未究其由,想古觀遺蹟。 疑此苗人頑,恃險不終役。 帝亦無奈何,留患與今昔。 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 滯則爲疽疣,治之在針石。 安得禹復生,爲唐水官伯。 手提倚天劍,重來親指畫。 疏河似剪紙,決壅同裂帛。 滲作膏腴田,蹋平魚鱉宅。 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 坐添百萬戶,書我司徒籍。
拼音

所属合集

#洞庭湖

譯文

長江從西南流來,日日夜夜地吼叫。 後浪遭趕蓿前浪,奔過鑿好的水道。 幾千年沒有壅塞潰央,老百姓沒有淹在水中。 要不然人民都會變成魚鱉,偉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勳! 老遠地疏導岷江,眼看要通到東海。 爲什麼沒有完工,餘水在這裏聚匯? 洞庭和青草兩湖,氣勢一樣的雄偉。 渺渺萬丈的深淵,茫茫千里的大水。 每年的夏秋兩季,彷彿要吞沒七澤。 永族的窟穴越多,農民的土地越窄。 連我都感到惋惜,大禹豈沒有遺憾! 不知是什麼原因,憑遺蹟尋找答案。 也許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務趕完。 犬禹也沒有辦法,才留下這種禍患? 水流在天地中間,就象人身的血管。 凝滯了便長膿瘡,要治療就得鍼砭。 怎能使大禹復活,掌握治水的大權。 手提着倚天長劍,再一次親臨指點! 引水象剪破薄紙,央壅象撕裂綢帛。 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魚鱉的窟宅。 把龍宮變成村莊,讓水府生長禾麥。 白增加百萬戶口,記入政府的表冊。

注釋

蜀江:長江。 元旦夕:不分早晚。 不爾:要不是這樣的話。 民爲魚:比喻人民被淹在水裏。《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 導岷(mín):疏導岷江。《尚書·禹貢》裏說:“岷山導江。”岷山主峯在四川松潘縣西北,岷江發源於此,流經灌縣、成都、眉山、樂山等地,至宜賓入長江。相傳大禹疏導長江,從岷江開始。 距海無咫(zhǐ)尺:從洞庭湖到達東海已不很遠。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胡爲:爲什麼。 訖(qì):完結。 洞庭與青草:兩個湖名。青草湖向來與洞庭湖並稱,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間隔,在今湖南省岳陽縣境內。 淼茫(miǎománg):形容水大,一望無際。 七澤:相傳楚有七澤,雲夢澤是其中之一。這裏說“吞七澤”,是極力形容水勢浩大。 邈(miǎo):遠。 苗:種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稱。 疽疵(jūcī):瘡瘤一類的疾病。 針石:這裏指用石針刺治瘡瘤,即“鍼砭”療法。 水官伯:水官之長。 滲作膏腴(yú)田:指大水排除後,殘水透人土中,成爲肥沃田地。 閭(lǘ)裏:鄉里 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國土地、戶口、物產、財賦的官。在唐代,就是“戶部”。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五言古詩。這首詩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浩瀚的長江的氣勢及大禹治水的功績。第二部分由寫長江轉到寫洞庭、青草二湖湖水侵蝕農田,造成“水族窟穴多,農人土地窄”的情況。第三部分寫作者希望大禹“復生”,通過興修水利,實現“滲作膏腴田,踏平魚鱉宅。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的願望。這首詩巧用比興,全詩想象奇特,氣格豪邁,筆力雄健,一氣呵成。

賞析

全詩以詩人自己所瞭解到的民間故事爲基礎,先寫洞庭湖的歷史成因:是當年大禹治水時疏浚長江水道時留存下來的。詩人認爲,現在長江浩浩蕩蕩從西南劈開大山直瀉而下,就是因爲大禹治水的功勞,使得長江河道千餘年來不再有堵潰之禍,老百姓也不再有水患之苦。要是沒有大禹,百姓都成爲魚了,因而大禹的功勞是多麼大啊!但詩人接着也對大禹的功勞提出了懷疑。在詩人看來,大禹既然能將大水從岷江導流而到洞庭湖,距離不可謂不遠,離海也近在咫尺了,但他沒有繼續疏通下去讓其一直到海,卻將長江之水屯積於此。現在洞庭湖和青草湖大小相當連在一起,水深萬丈,水寬千里,遠望一片白茫茫。每到夏秋季節發大水的時候,湖水上漲將周圍的七個湖泊都連在一起,水中的魚蝦倒是有了很大的活動空間,但農民可耕種的土地卻大大減少了。但是詩人又覺得不能這樣怪大禹,因爲詩人自認爲不及大禹之賢德,大禹當初之所以沒有按詩人現在所想的去做,肯定有其難言之隱。但因爲時代久遠,詩人也不可能想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觀察古人留下的遺蹟中展開了自己的想象,他懷疑當初可能是此地的苗人比較頑劣,不願與中原地區連爲一體,而想憑藉此天險保全自己的種族和文化,因而沒有按照大禹的想法去做,疏導水路的工作就到此爲止了,而大禹也沒有辦法,從而給後人留下了隱患。接着詩人寫了從根本上去除水患的一些想法。在詩人看來,“水流天地內,如身有血脈”,水流一旦受到阻滯,就變成了如人身上的毒瘡和贅疣一類的東西,就要對症治病。但是需要再得到如大禹一樣的賢能之才爲大唐王朝來治水。如有大禹這樣的人再生,他將可以手提倚天劍,重新規劃治水工程,使疏導水流、掘開堵滯就像剪紙、撕布一樣容易,這樣一來,千里洞庭就變成了膏腴良田,原來魚鱉所居之所也就被踏平了,從此“龍宮變閭里,水府生禾麥”,而大唐也可由此增添居民百萬戶,戶部的統計表上也可相應地增加人口數了。 這首詩把傳說與現實結合起來,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精神。詩人在寫兩湖水患中,前後四次提到大禹,把眼前的災害同大禹的功績聯繫起來,同希望大禹“復生”聯繫起來,同美麗的幻想聯繫起來,既寫了當時的情況,又寫了詩人的理想。詩中將兩湖與禹王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寫,有寫實,有想象,內容豐富,氣勢磅礴。詩的語言平實質樸,有較強的形象性;多用比喻,如“鑿如劈”、“如身有血脈”、“似剪紙”、“如裂帛”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壅潰(yōng kuì):堵塞崩潰。
  • 墊溺(diàn nì):淹沒。
  • 不爾民爲魚:否則人民就會像魚一樣被水淹沒。
  • 禹之績:大禹的功績。
  • (mín):岷江,位於四川。
  • 咫尺(zhǐ chǐ):比喻距離很近。
  • 訖功(qì gōng):完成工程。
  • 淼茫(miǎo máng):水廣闊無邊的樣子。
  • 七澤:古代楚地的七個湖泊。
  • 疽疣(jū yóu):皮膚上的腫塊。
  • 針石:古代治療皮膚病的工具。
  • 水官伯:古代掌管水利的大臣。
  • 閭里(lǘ lǐ):古代的居民區。
  • 司徒籍:古代負責戶籍的官員。

翻譯

江水從西南方向涌來,浩浩蕩蕩,日夜不息。長長的波濤如同傾瀉而下,連綿的山脈像是被劈開。千年來未曾堵塞崩潰,百姓也未曾被淹沒。如果不是這樣,人民就會像魚一樣被水淹沒,大禹的功績真是偉大。引導岷江雖然艱難遙遠,但距離大海已經很近。爲何不完成這項工程,讓多餘的水在這裏積聚。洞庭湖和青草湖,大小相當,相互抗衡。湖水深達萬丈,廣闊無邊,千里一片白茫茫。每年秋夏時節,湖水浩大,淹沒了七澤。水中的生物洞穴衆多,而農人的土地卻很狹窄。我現在還在嘆息,難道大禹不愛惜這些嗎?我遠未探究其原因,只能想象古時的遺蹟。我懷疑是苗人頑固,依靠險要之地不完成工程。皇帝也無可奈何,留下了這個禍患至今。水流在天地之間,就像人體有血脈一樣。如果滯留就會形成腫塊,治療需要用針石。真希望大禹能再次復活,成爲唐朝的水利大臣。手持倚天劍,親自再來指揮。疏通河流如同剪紙,破除堵塞如同撕裂布帛。讓水滲透成爲肥沃的田地,踏平魚鱉的居所。將龍宮變成居民區,水府裏也能生長禾麥。這樣就能增加百萬戶人家,記錄在我司徒的戶籍中。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江河湖海的描繪,表達了對大禹治水功績的讚頌和對當時水利問題的關切。詩中,白居易以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展現了江水的浩蕩和湖水的廣闊,同時通過對大禹治水未竟之業的想象,表達了對水利工程的重視和對人民生活的關懷。詩末,白居易希望有如大禹般的水利英雄再現,以解決水患,造福百姓,體現了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和爲民請命的責任感。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