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舜帝妻子來瀟湘後就回不去了,玉人滯留在洞庭湖邊的荒草間。
對着明鏡般的洞庭湖描淡妝,君山就是她們用丹青畫出的娥眉。
注釋
帝子,指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
丹青,古代繪畫常用的顏色,即指圖畫。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於洞庭湖中。相傳娥皇、女英曾遊此處,故名君山。兩句意爲:明淨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塵的玉鏡;君山聳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圖畫。
序
此組詩當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與《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爲先後之作。乾元二年春,李白於流放途中遇赦,秋時由江夏(今湖北武昌)而至嶽州(今湖南嶽陽)。此時,刑部侍郎李曄貶官嶺南行經嶽州,與李白相遇。時賈至亦謫居嶽州,三人相約同遊洞庭湖,李白寫下這一組五首七絕記其事。
賞析
前人對此五首詩各有譭譽。大多數學者認爲第二首最爲出色,它內涵豐富,妙機四溢,有悠悠不盡的情韻。
第二首詩,首句寫景,兼點季節與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嶽州西南,故可稱“南湖”。唐人喜詠洞庭,佳句累累,美不勝收。“南湖秋水夜無煙”一句,看來沒有具體精細的描繪,卻是天然去雕飾的淡語,惹人聯想。夜來湖上,煙之有無,察之極難。能見“無煙”,則湖上光明可知,未嘗寫月,而已得“月色”,極妙。清秋佳節,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畫,讀者如閉目可接,足使人心曠神怡。這種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詩語,淡而有味,其中佳處,又爲具體模寫所難到。
在被月色淨化了的境界裏,最易使人忘懷塵世一切瑣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聯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謫仙”李白羽化遺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傳說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詩人天真的異想,又間接告訴讀者月景的迷人。
詩人並沒有就此上天,後兩句寫泛舟湖上賞月飲酒之樂。“且就”二字意味深長,似乎表明,雖未上天,卻並非青天不可上,也並非自己不願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暫且留下來。其措意亦妙。蘇東坡《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數句,意境與之近似。
湖面清風,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適,故李白曾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襄陽歌》)。說“不用一錢買”,是三句“賒”字最恰當的註腳,還不能盡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無理,“月色”絕不能“賒”,也不用“賒”。然而著此一字,就將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儼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擁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風等等無價之寶(只言“賒月色”,卻不妨舉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與。著一“賒”字,人與自然有了娓娓對話,十分親切。這種別出心裁的擬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籌的。作者《送韓侍御之廣德》也有“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之句,亦用“賒月色”詞語,可以互參。面對風清月白的良宵不可無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卻說“將船買酒白雲邊”,亦無理而可玩味。原來洞庭湖面遼闊,水天相接,遙看湖畔酒家自在白雲生處。說“買酒白雲邊”,足見湖面之壯闊。同時又與“直上天”的異想呼應,人間酒家被詩人的想象移到天上。這即景之句又充滿奇情異趣,豐富了全詩的情韻。
總的說來,第二首詩之妙不在景物具體描繪的工緻,而在於即景發興,藝術想象奇特,鑄詞造語獨到,能啓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謝榛所說:“以興爲主,渾然成篇,此詩之入化也”(《四溟詩話》)。
第一、三、四首詩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這三個“不知”,詞相同而義不同,因此不相重複。第一首詩“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並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覓其處所,僅是抒發緬懷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詩“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是對自身遭遇不滿、悵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詩“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於洞庭湖之月色與船歌、樂不知返,寒意侵襲而未能察覺而已。三個“不知”各有其妙處。
最後一首詩,“帝子瀟湘去不還,空餘秋草洞庭間”,運用娥皇、女英的美麗傳說,表達一種人生難以完美的感慨;“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讚美洞庭湖的景色,寫得空靈、明淨,表現出一種超脫於塵世之外的皎潔明淨的心境。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帝子:指堯的女兒娥皇、女英。
- 瀟湘:指湘江。
- 明湖:指洞庭湖。
- 玉鏡:比喻湖水清澈如鏡。
- 丹青:中國古代繪畫常用之色,泛指繪畫藝術。
- 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翻譯
堯的女兒娥皇、女英離開瀟湘後再也沒有回來,只留下秋天的草在洞庭湖畔。湖水清澈如鏡,輕輕掃過,就像展開了一面玉鏡。君山的美景,就像是用丹青畫出來的畫卷。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洞庭湖的秋景,通過對「帝子」、「瀟湘」、「秋草」、「明湖」、「玉鏡」、「丹青」和「君山」等意象的運用,展現了洞庭湖的寧靜與美麗。詩中「淡掃明湖開玉鏡」一句,以玉鏡比喻湖水的清澈,形象生動。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讚美和對往昔的懷念。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