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有感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拼音

所属合集

#黃河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經歷戰亂,關內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爲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樑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亂災荒祖先產業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各西東。 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象離羣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注釋

河南:唐時河南道,轄今河南省大部和山東、江蘇、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區。 關內:關內道,轄今陝西大部及甘肅、寧夏、內蒙的部分地區。 阻飢:遭受饑荒等困難。 浮樑大兄:白居易的長兄白幼文,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間任饒州浮樑(今屬江西景德鎮)主簿。 於潛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長子,時爲於潛(今浙江臨安縣)縣尉。 烏江十五兄:白居易的從兄白逸,時任烏江(今安徽和縣)主簿。 符離:在今安徽宿縣內。白居易的父親在彭城(今江蘇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離。 下邽:縣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渭南縣。白氏祖居曾在此。 時難年荒:指遭受戰亂和災荒。荒,一作“飢”。 世業:祖傳的產業。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業田”,人死後,子孫可以繼承“世業田”。 羈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蕪零落。 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此代指戰爭。 弔影:一個人孤身獨處,形影相伴,沒有伴侶。 千里雁:比喻兄弟們相隔千里,皆如孤雁離羣。 辭根:草木離開根部,比喻兄弟們各自背井離鄉。 九秋蓬:深秋時節隨風飄轉的蓬草,古人用來比喻遊子在異鄉漂泊。九秋,秋天。 鄉心:思親戀鄉之心。 五處:即詩題所言五處。

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99年秋至800年春之間。公元799年(貞元十五年)春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馬去攻打叛軍,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此即詩題所言“河南經亂”。就在這一年秋天,白居易爲宣州刺史所貢,第二年春天在長安考中進士,旋即東歸省親。這首詩大約就寫於這一時期。

賞析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着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到白居易和產業,經過這場戰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爲了生計也不得不背井離鄉、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亂結束後的淒涼景象。戰亂紛爭終於結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於道。這兩聯以作者的親身經歷,描寫了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歷來,戰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爭一起,田地、產業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弔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麼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着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弔影分爲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爲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弔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悽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瞭題意。孤單的詩人悽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裏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採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羈旅:(jī lǚ)指漂泊在外。
  • 寥落:稀疏,冷落。
  • 乾戈:古代兵器,這裡指戰爭。
  • 吊影:對著自己的影子感傷。
  • 辤根:離開根部,比喻離鄕背井。
  • 九鞦蓬:鞦天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 鄕心:思鄕之情。

繙譯

時值戰亂與飢荒,家族的産業已空,兄弟們各自漂泊在東西南北。 戰後的田園變得荒涼,親人們流離失所,四処奔波。 對著自己的影子,感覺像千裡之外的孤雁,離開家鄕,如同鞦天的蓬草隨風飄散。 共同仰望明月,應該都會流下思鄕的淚水,這一夜,五個地方的兄弟姐妹,思鄕的心是一樣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時期家庭的悲慘景象,通過“弟兄羈旅各西東”、“骨肉流離道路中”等句,深刻反映了時代的苦難和人民的疾苦。詩中運用“千裡雁”、“九鞦蓬”等比喻,形象地表達了離散與漂泊的孤獨和無奈。結尾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鄕心五処同”則凝聚了詩人對家鄕和親人的深切思唸,展現了無論身在何処,思鄕之情都是共通的深刻主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白居易抒發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相結郃的佳作。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