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柱史按桂州

· 尹臺
戎馬揚旌方塞外,風煙攬轡復南中。 霜旄側映丹崖日,繡節深含綠箐風。 久信夷情懷葛亮,未愁漢路阻唐蒙。 若言雜獠先聲策,須試諸羌不殺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柱史:古代官名,這裏指張柱史,即張姓的柱史官。
  • 桂州:地名,位於今廣西桂林一帶。
  • 戎馬:指戰馬,這裏代指軍隊。
  • 揚旌:舉起旗幟,表示出徵。
  • 方塞外:正在邊塞之外。
  • 風煙:戰火與塵煙,象徵戰爭。
  • 攬轡:拉住馬繮,表示準備出發。
  • 南中:泛指南方地區。
  • 霜旄:白色的軍旗,旄(máo)。
  • 丹崖:紅色的山崖。
  • 繡節:裝飾華麗的節杖,節(jié)。
  • 綠箐:綠色的竹林,箐(qìng)。
  • 夷情:指少數民族的情況。
  • 葛亮: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以智謀著稱。
  • 漢路:指通往漢族地區的道路。
  • 唐蒙:古代少數民族,這裏泛指邊疆的少數民族。
  • 雜獠:指各種少數民族。
  • 先聲策:先發制人的策略。
  • 不殺功:指通過非武力手段取得的功績。

翻譯

戰馬舉旗正在邊塞之外,風塵僕僕拉住馬繮再次南行。 白色的軍旗映襯着紅崖上的陽光,華麗的節杖深藏着綠竹林中的風。 長久以來,我們對少數民族的情況懷有諸葛亮的智慧,不愁通往漢族地區的道路上有唐蒙的阻礙。 如果說要對付各種少數民族,需要先發制人的策略,那麼也應該嘗試通過非武力手段取得功績。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張柱史南征的場景,通過「戎馬揚旌」、「風煙攬轡」等意象展現了出征的壯闊場面。詩中「霜旄側映丹崖日,繡節深含綠箐風」一句,以色彩鮮明的自然景象映襯出徵的莊嚴與美麗。後兩句則表達了詩人對張柱史的期望,希望他能夠像諸葛亮一樣,以智慧和策略解決邊疆問題,而不是單純依賴武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和平與智慧的嚮往。

尹臺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號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司業,所獎拔多爲名士。旋還任修撰,專理誥敕。忤仇鸞,幾得罪,會鸞先被殺,乃已。嚴嵩欲結爲姻好,拒之,遂有怨。出爲南京祭酒,將行,勸嵩勿害楊繼盛。歷官爲南京禮部尚書。留意理學,其學不傍門戶,能密自體驗。有《洞農堂集》。 ► 5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