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八首

· 尹耕
袞衣暮入飛龍殿,明祀朝歆純德山。 不爲弓刀留漢水,豈應松柏慘愁顏。 翠華映入飄仙洞,紫氣浮空擁穆關。 父老不須南望切,掃除霜露便應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袞衣:古代帝王及貴族所穿的禮服,上面繡有龍紋。
  • 飛龍殿:宮殿名,象徵着皇權的神聖與尊貴。
  • 明祀:指莊嚴的祭祀儀式。
  • 朝歆:朝,早晨;歆,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 純德山:山名,可能指某個具有神聖意義的地點。
  • 弓刀:弓箭和刀劍,代指戰爭或武力。
  • 漢水:河流名,流經湖北等地,這裏可能指代戰亂之地。
  • 松柏:常綠樹木,常用來比喻堅貞不屈的精神。
  • 翠華:指皇帝儀仗中用翠鳥羽毛裝飾的旗幟或車蓋。
  • 飄仙洞:洞名,意指如仙境般飄渺的洞穴。
  • 紫氣:象徵吉祥的雲氣,常用來形容帝王或聖賢的出現。
  • 穆關:關隘名,可能指某個重要的關口。
  • 父老:對年長者的尊稱,這裏指百姓。
  • 南望:向南眺望,可能指百姓期待皇帝南巡的心情。
  • 掃除霜露:比喻消除戰亂和苦難。

翻譯

傍晚時分,皇帝穿着華麗的袞衣進入飛龍殿,清晨舉行莊嚴的祭祀儀式,神靈享受着純德山的祭品香氣。不是因爲戰爭而留下漢水,又怎會讓松柏顯得淒涼愁苦。翠華的旗幟映照着飄渺的仙洞,紫氣浮空,彷彿擁抱着穆關。百姓們不必急切地向南眺望,只需掃除戰亂和苦難,皇帝便應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皇帝南巡的盛況及其對百姓的安撫之意。詩中通過「袞衣」、「飛龍殿」、「明祀」等詞彙展現了皇權的莊嚴與神聖,而「翠華」、「紫氣」則增添了神祕與吉祥的氛圍。末句「掃除霜露便應還」表達了皇帝對百姓的承諾,即一旦戰亂平息,便會歸來,體現了皇帝的仁政和對民生的關懷。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既展現了皇家的威嚴,又透露出對和平的渴望。

尹耕

明蔚州衛人,字子莘。嘉靖十一年進士。性嗜酒,好談兵。授知州,免官家居。痛恨邊臣玩忽,武備廢弛,作《塞語》十一篇,申明邊防虜勢之要害。嚴嵩見而才之。起知州,數月中遷兵部員外郎,出爲河間知府,大修武備。旋擢河南兵備僉事,被劾下獄,戍遼左。有《朔野集》。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