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賜四十首丙子二月初與經筵進講紀述

雲漢憂歌歲事艱,桑林虔禱聖心殫。 祈年不輟金華講,減膳猶分玉箸餐。 始見仙盤疑汎露,卻嘗寶饌是調蘭。 崇朝膚寸紆宸想,霖雨應騰四野歡。
拼音

所属合集

#五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雲漢:銀河,此處比喻天上的景象。
  • 憂歌:憂愁的歌聲,比喻對國家困難的憂慮。
  • 歲事艱:指年成不好,國家困難。
  • 桑林:古代傳說中的神木,此處指皇帝祈求豐收的儀式。
  • 虔禱:虔誠地祈禱。
  • 聖心殫:指皇帝的心思都用在了祈禱上。
  • 祈年:祈求豐收。
  • 金華講:指皇帝在金華殿講學,此處指皇帝的教誨。
  • 減膳:減少飲食,表示節儉。
  • 玉箸餐:用玉筷子吃的飯,指皇帝的飲食。
  • 仙盤:神仙用的盤子,比喻珍貴的食物。
  • 汎露:泛着露水的樣子,比喻食物新鮮。
  • 寶饌:珍貴的食物。
  • 調蘭:調和蘭花的香氣,比喻食物美味。
  • 崇朝:整個早晨。
  • 膚寸:形容時間短。
  • 紆宸想:指皇帝的思緒。
  • 霖雨:連綿不斷的雨,比喻恩澤。
  • 四野歡:四方百姓的歡欣。

翻譯

銀河之上憂愁的歌聲,反映了年成不好、國家困難的景象,皇帝在桑林中虔誠地祈禱,他的心思都用在了這上面。爲了祈求豐收,皇帝不停地在金華殿講學,同時減少自己的飲食,還分出玉筷子吃的飯來表示節儉。一開始看到珍貴的食物,還以爲是神仙用的盤子上的露水,品嚐之後才發現是調和了蘭花香氣的佳餚。整個早晨,皇帝的思緒都在想着如何讓恩澤如連綿不斷的雨般降臨,使得四方百姓都能歡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時期皇帝在國家困難時的憂慮與努力。通過銀河、桑林等意象,展現了皇帝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詩中「祈年不輟金華講,減膳猶分玉箸餐」體現了皇帝的勤政與節儉,而「崇朝膚寸紆宸想,霖雨應騰四野歡」則表達了皇帝希望恩澤廣被,百姓安居樂業的願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皇帝的仁愛之心與治國理念。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