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墓

· 尹耕
四方爭逐鹿,三戶可亡秦。 何事新安卒,同成馬足塵。 捐金行反間,撞鬥失謀臣。 今日留抔土,應慚負劍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四方爭逐鹿:比喻天下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 三戶:指楚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 新安卒:指項羽在新安坑殺秦軍二十萬降卒的事件。
  • 馬足塵:比喻戰亂中人們的生死無常,如同馬蹄下的塵埃。
  • 捐金行反間:指項羽因聽信反間計而疏遠並最終殺害了忠臣范增。
  • 撞鬥:比喻內部爭鬥。
  • 謀臣:指范增。
  • 抔土:一捧土,這裏指項羽的墓地。
  • 負劍人:指項羽,因其曾負劍逃亡。

翻譯

天下羣雄並起,爭奪天下,楚國雖小,卻有能力滅亡秦國。 爲何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使得他們如同馬蹄下的塵埃般消逝。 因聽信反間計而疏遠並殺害了忠臣,內部爭鬥導致失去了智謀之士。 如今只剩下這一捧土的墓地,項羽應該感到慚愧,因爲他曾是那個負劍逃亡的人。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項羽的評價,表達了對英雄末路的哀嘆和對歷史悲劇的反思。詩中「四方爭逐鹿,三戶可亡秦」展現了楚國的英勇與決心,而「新安卒」與「馬足塵」則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與無情。後兩句「捐金行反間,撞鬥失謀臣」批評了項羽的決策失誤,最終導致自己的失敗。結尾的「留抔土」與「負劍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項羽的悲壯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歷史人物項羽的深刻描繪與思考。

尹耕

明蔚州衛人,字子莘。嘉靖十一年進士。性嗜酒,好談兵。授知州,免官家居。痛恨邊臣玩忽,武備廢弛,作《塞語》十一篇,申明邊防虜勢之要害。嚴嵩見而才之。起知州,數月中遷兵部員外郎,出爲河間知府,大修武備。旋擢河南兵備僉事,被劾下獄,戍遼左。有《朔野集》。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