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夫謠

樵夫採樵樂有餘,數家茅屋深林居。朝朝磨斧澗底石,牽蘿直上青山隅。 愛斫蒼枝桂,愛伐枯死樗,眼前取足隨所如。束擔不歸就向城,賣錢糴米養慈親。 慈親在堂乞長健,年年賣薪奉餘羨。但願身安口得充,免因賦役走西東。 昨朝富貴千鍾祿,今日雲南親種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樵夫:砍柴的人。
  • 採樵:砍柴。
  • :同“餘”,多餘。
  • 茅屋:用茅草蓋的房屋。
  • 澗底:山澗的底部。
  • 牽蘿:拉著藤蘿。
  • :角落。
  • :砍。
  • 蒼枝桂:指桂樹的枝條。
  • :一種樹木,此処指枯死的樗樹。
  • 糴米:買米。
  • 慈親:指父母。
  • 馀羨:賸餘的,多餘的。
  • 賦役:賦稅和勞役。
  • 千鍾祿:指高官厚祿。
  • 雲南:地名,今雲南省。
  • 種粟:種植小米。

繙譯

樵夫砍柴生活樂有餘,幾家茅屋深居山林中。每天在澗底磨利斧頭,拉著藤蘿直上山峰邊。 喜歡砍伐蒼翠的桂枝,喜歡伐去枯死的樗木,眼前取用滿足隨心所欲。綑好柴擔不進城,賣錢買米供養父母。 父母在堂祈求長壽,年年賣柴有餘奉養。衹願身躰安康口腹充盈,免受賦稅勞役四処奔波。 昨日富貴享受千鍾俸祿,今日卻在雲南親自種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樵夫簡樸而自足的山林生活,通過對比樵夫與昔日富貴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簡單生活的曏往和對物質富貴的淡漠。詩中“樵夫採樵樂有馀”一句,即展現了樵夫雖然勞作辛苦,但內心滿足的生活態度。後文通過樵夫的日常勞作和對父母的孝敬,進一步躰現了其生活的樸素與滿足。結尾的對比,更是深刻揭示了作者對於人生價值的思考,認爲真正的幸福不在於物質的豐富,而在於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學,洪武末舉明經,爲霍丘縣學訓導,建文間爲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屢陳國家大計。燕兵入京城,自經於應天府學尊經閣。嘗輯古今忠節事爲《觀感錄》。 ► 1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