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送徐名卿秀才應試

客從海上來,袖有雙明珠。 得自驪龍窟,精彩常不渝。 問之將誰遺,雲今有良圖。 君王遣使者,索寶窮海隅。 懷此信已久,欲因獻上都。 餘爲長嘆息,請君勿踟躕。 夜光世所珍,玆行必見孚。 覯之人共賞,安有按劍徒。 會看充御府,貴重擬璠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驪龍窟(lí lóng kū):傳說中驪龍居住的地方,比喻珍貴之物所在。
  • 不渝:不變。
  • 良圖:好的計劃或打算。
  • 上都:指京城,朝廷。
  • 踟躕(chí chú):猶豫不決。
  • 夜光:指明珠,因其能在夜間發光而得名。
  • :信任,信服。
  • (gòu):遇見。
  • 璠璵(fán yú):美玉,比喻珍貴。

翻譯

客人從海上而來,袖中藏有兩顆明珠。 這些明珠得自傳說中的驪龍窟,其光彩永不減退。 詢問他將明珠贈予誰,他說現在有好的計劃。 君王派遣使者,搜尋海角尋寶。 他懷揣此信已久,想要獻給京城的君王。 我爲此長嘆,請他不要猶豫。 夜光珠是世人所珍視的,此行必定會得到信任。 遇見的人都會欣賞,不會有按劍相向的敵人。 看那明珠將充盈御府,其珍貴可比美玉。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明珠的比喻,讚美了徐名卿秀才的才華和抱負。詩中「袖有雙明珠」形象地描繪了徐名卿的非凡才能,而「得自驪龍窟」則暗示了這種才能的珍貴和難得。詩的後半部分鼓勵徐名卿不要猶豫,勇敢地將自己的才華獻給國家,相信他的才華定會得到認可和賞識。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才華橫溢之人的讚賞和期望。

李學一

李學一,字萬卿,號文軒。歸善(今廣東惠陽)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舉人,明穆宗隆慶二年(一五六八)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科給事中。歷任湖廣參議、貴州提學副使。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四、吳道鎔《廣東文徵作者考》卷四有傳。李學一詩,以張友仁一九四八年手抄本《文軒公集》爲底本。 ► 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