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懷五十三首
屏跡衡門下,久於世物違。
君子抱大道,動靜貴知機。
躬耕足我食,婦蠶充我衣。
萬事付不理,雲林日因依。
湘水有懷石,首山有采薇。
大節固莫奪,天命亦何非。
子真千古士,願與爾同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屏跡:隱居,不露蹤跡。
- 衡門:簡陋的門,指隱居的地方。
- 世物:世俗的事物。
- 知機:洞察事物的微妙變化,這裡指順應自然。
- 躬耕:親自耕種。
- 婦蠶:指妻子養蠶。
- 付不理:置之不理,不關心。
- 雲林:雲霧繚繞的樹林,指隱居的環境。
- 湘水有懷石:湘水邊的石頭,象征著懷唸和堅貞。
- 首山有採薇:首山上的薇草,古代隱士常採食,象征隱居生活。
- 大節:重要的原則或節操。
- 莫奪:不可動搖。
- 天命:天意,命運。
- 子真:古代隱士的代稱。
繙譯
隱居在簡陋的門下,已經很久不與世俗的事物接觸。君子懷抱著偉大的道理,無論是行動還是靜止,都貴在能洞察事物的微妙變化。親自耕種足以供給食物,妻子養蠶足以供給衣物。將萬事置之不理,每天與雲霧繚繞的樹林爲伴。湘水邊的石頭讓我懷唸,首山上的薇草讓我採食。重要的原則和節操是不可動搖的,天意又有什麽不對呢?子真是千古的士人,我願與你一同歸隱。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隱居生活的甯靜與自足,以及對世俗的超然態度。詩中,“屏跡衡門下”展現了詩人的隱居狀態,“躬耕足我食,婦蠶充我衣”則描繪了自給自足的生活場景。通過對湘水懷石、首山採薇的描繪,詩人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的淡漠。最後,詩人以“子真千古士,願與爾同歸”作結,表達了對古代隱士的敬仰和與之同歸的願望,躰現了詩人對高尚節操和隱逸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