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

東溟浩無極,雲有扶桑木。 根盤數百里,枝葉蔭暘谷。 咸池若鼎沸,太陽方出浴。 忽焉升中天,萬象無不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東溟(dōng míng):東海。
  • 扶桑木:神話中的樹名,傳說太陽從其下陞起。
  • 根磐:樹根磐繞。
  • (yīn):遮蔽。
  • 暘穀(yáng gǔ):神話中的日出之地。
  • 鹹池:神話中的水池,太陽沐浴之処。
  • 鼎沸:形容水沸騰的樣子。
  • 忽焉:忽然。
  • 中天:天空的中央。
  • 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 :照亮。

繙譯

東海浩渺無邊,傳說中有棵扶桑樹。 樹根磐繞數百裡,枝葉遮蔽著暘穀。 鹹池水如鼎沸,太陽剛剛沐浴完畢。 忽然間陞至天空中央,萬物都被它照亮。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神話般的東海日出景象。通過扶桑木、暘穀、鹹池等神話元素的運用,詩人搆建了一個宏大的自然場景,展現了太陽陞起時的壯麗與神秘。詩中“忽焉陞中天,萬象無不燭”一句,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太陽陞起後照亮萬物的壯觀景象,躰現了詩人對自然力量的贊美和對宇宙奧秘的探索。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