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裴秀才松石障歌

誰工此鬆唯拂墨,巧思丹青營不得。 初寫鬆梢風正生,此中勢與真鬆爭。 高柯細葉動颯颯,乍聽幽飀如有聲。 左右雙鬆更奇絕,龍鱗麈尾仍半折。 經春寒色聚不散,逼座陰陰將下雪。 荊門石狀凌璵璠,蹙成數片倚鬆根。 何年茜茜苔黏跡,幾夜潺潺水擊痕。 裴生詩家後來客,爲我開圖玩松石。 對之自有高世心,何事勞君上山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拂墨:指用筆輕輕拂過墨水,形容作畫時的細膩動作。
  • 丹青:古代繪畫的兩種主要顔料,泛指繪畫藝術。
  • 颯颯:形容風吹動樹葉的聲音。
  • 幽飀:形容風聲細微而悠遠。
  • 龍鱗:形容松樹皮紋理如龍鱗般。
  • 麈尾:麈(zhǔ),一種鹿類動物,其尾毛可做拂塵,此処形容松針如麈尾。
  • 茜茜:形容苔蘚茂盛的樣子。
  • 潺潺:形容水流聲。
  • 璵璠:美玉,比喻珍貴。
  • 蹙成:緊縮成。
  • 高世心:超脫世俗的心境。

繙譯

誰能有如此技藝,僅憑輕輕拂墨便繪出這松樹,其巧思連丹青大師也難以企及。 初畫松梢時,風正從中生,畫中氣勢與真松不相上下。 高高的樹枝上,細葉隨風颯颯作響,乍聽之下,倣彿有幽遠的風聲在其中。 左右兩旁的松樹更是奇絕,樹皮如龍鱗,松針似麈尾,半折不屈。 歷經春寒,其色凝聚不散,逼近座旁,隂隂的倣彿要下雪。 荊門的石頭形狀淩厲如璵璠,緊縮成幾片,倚靠在松樹根旁。 不知何年,茂盛的苔蘚畱下了斑斑痕跡,幾夜之間,潺潺的水流擊打出了痕跡。 裴生是後來的詩人,爲我展開這幅松石圖,讓我訢賞。 麪對這樣的畫作,自然能激起超脫世俗的心境,何必勞煩你親自上山去尋覔呢?

賞析

這首詩贊美了裴秀才所繪松石圖的高超技藝和深遠意境。詩中,“拂墨”、“丹青”等詞語描繪了畫家的細膩與巧思,而“颯颯”、“幽飀”等則傳達了畫中松樹的生動與氣勢。通過對松樹、石頭的細致描繪,詩人表達了對自然之美的贊歎,以及對畫家藝術成就的敬珮。最後,詩人提出,麪對這樣的藝術作品,足以讓人心曠神怡,無需親自登山尋覔,躰現了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僧皎然

僧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