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宿世:佛教指過去的一世,即前生。《唐詩紀事》作「當代」。謬詞客:妄為詩人,即本來不配當詩人卻當了詩人之意。
「不能」二句:意謂自己不能捨棄前生遺留之習,繼續寫詩作畫,遂意外地為世人所知。
「名字」二句:意謂自己的名字與本身的習性相離,而自己的心裡卻不明白。指自己既用佛教居士維摩詰之名作為名字(王維字摩詰),本不應去追求詩人、畫家的浮名。
是:這樣。
序
王維《偶然作》共存六首,這是第六首,當作於詩人後期。這首詩摹寫詩人的「老態」與「懶態」,委婉表達自己人生頓悟之後,既無大悲亦無大喜的淡泊之心。
賞析
“老來懶賦詩”,詩的第一句就可以讓我們看出,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寫。時年趨老,平素喜於作詩的熱情漸漸消弭,自己怠於提筆再寫詩文。“惟有老相隨”,唯有日漸衰朽的感覺時時伴隨着自己。而實際上,詩人年紀雖老,寫詩的熱情雖然有所減少,但是詩歌的技法卻隨着年齡的增長日見高超,詩歌的語言隨着歲月的淘洗日見精妙。初入仕途的王維胸懷濟世報國之大志,積極用世,力圖在政界有所爲,然而自己的伯樂張九齡遭貶,奸臣李林甫當道,王維面對如此現實無力反抗,受母親向佛思想的影響,開始向佛教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他結廬輞川,與僧人、道友往來,彈琴賦詩,過着半隱半官的生活。但是,在安史之亂後,他曾被迫做了僞職,雖然亂平之後並沒有受到朝廷太大的懲罰,詩人自己卻不能原諒自己,由此帶上了一種深深的負罪感,那種逍遙自在的心境從此不見了,枯寂、無奈、悲涼之情常常伴隨着他,這纔是詩人“懶”的主要原因。故而詩人所言“惟有”一詞中,飽含內心不得已的苦悶與糾結,深沉嘆惋,卻以淡語出之,貌似從容,實則婉曲。“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以詩歌贏得平生盛名的王維,竟斷然否定了自己“天下文宗”“當代詩匠”的稱譽,說前世的自己原本只是個畫師而已,斷斷做不了詩人,可自己偏偏忝列詩人行列,這分明是人生的大謬誤。“餘習”,前世累積而來的習慣;“不能捨”,作詩、畫畫的衝動時不時地會流露出來;“偶被世人知”,偶然的機會竟被世人知曉,甚至流傳出去。詩人鄭重其事地表達詩畫非其本業,那麼詩人看重的究竟是什麼呢?當然是入世,是濟世,是治國平天下,把自己一身所學用到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身上。可是作者一生也沒有實現這樣的政治抱負,雖然皈依佛教,出世與入世的內心矛盾卻終生伴隨着他。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詩人,一生鬱郁不得志,又因爲擔任僞職身染污點,他內心的痛苦有誰能知呢?他的名字雖然是出世的,他的內心卻是入世的,然而,人到暮年,入世出世又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意思呢?他終不過是一個馬上離世的老人罷了,縱有再多不甘、再多不願,也有心無力了。寫詩而有禪意,歷來是王維的風格,這首詩,以“宿世”入禪,以“餘習”“名字”悟禪,以禪入詩,表現詩人探索世界、感悟世界,心靈再獲從容與坦然的人生態度,用語樸素,卻耐人尋味。“老來懶賦詩”,詩的第一句就可以讓我們看出,這首詩是詩人晚年所寫。時年趨老,平素喜於作詩的熱情漸漸消弭,自己怠於提筆再寫詩文。“惟有老相隨”,唯有日漸衰朽的感覺時時伴隨着自己。而實際上,詩人年紀雖老,寫詩的熱情雖然有所減少,但是詩歌的技法卻隨着年齡的增長日見高超,詩歌的語言隨着歲月的淘洗日見精妙。初入仕途的王維胸懷濟世報國之大志,積極用世,力圖在政界有所爲,然而自己的伯樂張九齡遭貶,奸臣李林甫當道,王維面對如此現實無力反抗,受母親向佛思想的影響,開始向佛教尋找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他結廬輞川,與僧人、道友往來,彈琴賦詩,過着半隱半官的生活。但是,在安史之亂後,他曾被迫做了僞職,雖然亂平之後並沒有受到朝廷太大的懲罰,詩人自己卻不能原諒自己,由此帶上了一種深深的負罪感,那種逍遙自在的心境從此不見了,枯寂、無奈、悲涼之情常常伴隨着他,這纔是詩人“懶”的主要原因。故而詩人所言“惟有”一詞中,飽含內心不得已的苦悶與糾結,深沉嘆惋,卻以淡語出之,貌似從容,實則婉曲。“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以詩歌贏得平生盛名的王維,竟斷然否定了自己“天下文宗”“當代詩匠”的稱譽,說前世的自己原本只是個畫師而已,斷斷做不了詩人,可自己偏偏忝列詩人行列,這分明是人生的大謬誤。“餘習”,前世累積而來的習慣;“不能捨”,作詩、畫畫的衝動時不時地會流露出來;“偶被世人知”,偶然的機會竟被世人知曉,甚至流傳出去。詩人鄭重其事地表達詩畫非其本業,那麼詩人看重的究竟是什麼呢?當然是入世,是濟世,是治國平天下,把自己一身所學用到治理國家、安撫百姓身上。可是作者一生也沒有實現這樣的政治抱負,雖然皈依佛教,出世與入世的內心矛盾卻終生伴隨着他。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詩人,一生鬱郁不得志,又因爲擔任僞職身染污點,他內心的痛苦有誰能知呢?他的名字雖然是出世的,他的內心卻是入世的,然而,人到暮年,入世出世又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意思呢?他終不過是一個馬上離世的老人罷了,縱有再多不甘、再多不願,也有心無力了。寫詩而有禪意,歷來是王維的風格,這首詩,以“宿世”入禪,以“餘習”“名字”悟禪,以禪入詩,表現詩人探索世界、感悟世界,心靈再獲從容與坦然的人生態度,用語樸素,卻耐人尋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宿世:佛教用語,指前世。
- 謬:錯誤地。
- 詞客:詩人。
- 前身:佛教用語,指前生。
- 畫師:畫家。
- 餘習:舊習慣,這裏指寫詩和繪畫的愛好。
- 偶被:偶然被。
翻譯
年紀大了,懶得再寫詩,只有衰老的感覺一直跟隨着我。 我前世可能錯誤地成爲了一個詩人,而我的前生應該是一位畫家。 我無法放棄那些舊習慣,偶然間被世人所知曉。 我的名字和身份本來就是如此,但我的內心對此並不自知。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王維對自己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對前世身份的遐想。詩中,「老來懶賦詩」一句,既體現了詩人對衰老的無奈,也反映了他對詩歌創作的淡漠態度。後文通過「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對自己身份的重新認識,認爲自己的真正才華可能在繪畫而非詩歌。最後兩句「不能捨餘習,偶被世人知。名字本皆是,此心還不知」則深刻揭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一方面無法放棄舊習慣,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身份和才華缺乏自知之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王維晚年的心境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