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孟子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十一 [ ] 王守仁

來書雲:“謂《大學》‘格物’之說,專求本心,猶可牽合。至於《六經》《四書》所載‘多聞多見’‘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學審問’‘溫故知新’‘博學詳說’‘好問好察’,是皆明白求於事爲之際,資於論說之間者

論語·學而篇 [ ] 孔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

論語 · 學而第一 [ ] 孔子

覓得狸奴太有情,烏蟬一㸃抱唇生。 牡丹架暖眠春晝,薄荷香濃醉曉晴。 分唾掌中頻洗面,引兒窗下自呼名。 溪魚不惜朝朝買,贏得書齋夜太平。

童心說 [ ] 李贄

龍洞山農敘《西廂》,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爲不可,是以真心爲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七 [ ] 王守仁

來書雲:“人之心體本無不明,而氣拘物蔽,鮮有不昏;非學、問、思、辨以明天下之理,則善惡之機、真妄之辨,不能自覺,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此段大略似是而非。蓋承沿舊說之弊,不可以不辨也。夫學

問說 [ ] 劉開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眞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捨問,其奚決焉?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四 [ ] 王守仁

來書雲:“真知即所以爲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此爲學者吃緊立教,俾務躬行則可。若真謂行即是知,恐其專求本心,遂遺物理,必有暗而不達之處,抑豈聖門知行並進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二節 [ ] 孟子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四節 [ ] 孟子

孟子之平陸。謂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爲也。

論語·述而篇 [ ] 孔子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傳習錄 · 卷中 · 答羅整庵少宰書 · 一 [ ] 王守仁

某頓首啓:昨承教及《大學》,發舟匆匆,未能奉答。曉來江行稍暇,復取手教而讀之。恐至贛後人事復紛沓,先具其略以請。 來教雲:“見道固難,而體道尤難。道誠未易明,而學誠不可不講。恐未可安於聽見而遂以爲極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十 [ ] 王守仁

來書雲:“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至於節目時變之詳,毫釐千里之繆,必待學而後知。今語孝於溫?定省,孰不知之?至於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興師,養志、養口,小杖、大杖,割股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孟子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論語·雍也篇 [ ] 孔子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