䝾野寺殘僧

· 王恭
古寺蕭條絕四鄰,寺前松柏幾回春。 月明下界猶聞磬,年老荒山少見人。 貝葉舊聽雙樹法,衲衣孤坐兩朝身。 秋風已爛蒲團草,悟得西來意自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䝾野寺:即野外的寺廟。
  • 殘僧:指年老的僧人。
  • 蕭條:形容環境冷清、荒涼。
  • 四鄰:四周的鄰居。
  • 松柏:常綠樹,象徵長壽和堅韌。
  • 回春:春天再次到來,比喻生機重現。
  • 下界:人間。
  • :佛教法器,用於敲擊以發出聲響,常用於誦經或冥想時。
  • 貝葉:古代印度用於書寫的樹葉,這裏指佛經。
  • 雙樹法:指佛教中的雙樹法門,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的故事。
  • 衲衣:僧人穿的衣服,由多塊布縫製而成。
  • 兩朝身:指經歷了兩個朝代。
  • 蒲團:僧人打坐用的圓形墊子。
  • 西來意:指佛教從西方傳來的教義。

翻譯

古老的寺廟荒涼冷清,四周無人居住,寺前的松柏樹已經歷了多次春天的輪迴。在明亮的月光下,人間還能聽到寺廟中傳來的磬聲,但在這荒涼的山中,年老的僧人很少見到外人。他曾聆聽過雙樹法門下的佛經,孤獨地坐在衲衣中,經歷了兩個朝代。秋風已經使蒲團上的草變得破爛,但他領悟了佛教從西方傳來的真正意義。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荒涼寺廟中年老僧人的孤獨生活和深邃的宗教體驗。通過「古寺蕭條絕四鄰」和「年老荒山少見人」等句,詩人傳達了一種超脫塵世的寧靜與孤獨。詩中的「月明下界猶聞磬」和「貝葉舊聽雙樹法」則展現了僧人對佛法的虔誠和對精神世界的追求。最後,「秋風已爛蒲團草,悟得西來意自真」表達了僧人在簡樸生活中對佛教真諦的深刻領悟,體現了佛教徒對精神解脫的嚮往和追求。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