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自竹徑至龍興寺崇隱上人院
佛寺通南徑,僧堂倚北坡。
藤陰迷晚竹,苔滑仰晴莎。
病憶春前別,閒宜雨後過。
石橫聞水遠,林缺見山多。
欲結三天社,初降十地魔。
毒龍來有窟,靈鶴去無窠。
客路隨萍梗,鄉園失薜蘿。
禪心如可學,不藉魯陽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藤陰:藤蔓的陰影。
- 苔滑:苔蘚覆蓋的地面,顯得溼滑。
- 晴莎:晴朗天氣下的草地。
- 三天社:指佛教中的三天,即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 十地魔:佛教術語,指修行到十地時遇到的障礙。
- 毒龍:比喻內心的煩惱或惡念。
- 靈鶴:象徵高潔或超脫。
- 萍梗:浮萍和斷梗,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薜蘿:薜荔和女蘿,常用來比喻隱士的生活環境。
- 魯陽戈:傳說中魯陽揮戈使太陽返回,這裏比喻外在的力量。
翻譯
清晨,我沿着竹林小徑來到龍興寺,拜訪崇隱上人。佛寺通往南邊的小路,僧堂背靠着北面的山坡。藤蔓的陰影模糊了傍晚的竹林,苔蘚覆蓋的地面在晴朗的草地上顯得溼滑。我懷念春天前分別的時光,更喜歡在雨後閒適地經過這裏。石橋下,我聽說水流很遠,林間空隙中,我看到山巒衆多。我渴望加入佛教的三天社,但剛降服了十地的魔障。內心的煩惱如同有窟的毒龍,而高潔如靈鶴卻無處安巢。我的旅途如浮萍斷梗般漂泊,失去了隱士般的鄉園生活。如果禪心可以學習,那就不需要依賴外在的力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清晨訪問龍興寺的所見所感,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禪修的渴望。詩中「藤陰迷晚竹,苔滑仰晴莎」等句,巧妙地運用自然景物來營造一種靜謐而神祕的氛圍。後文通過「毒龍」、「靈鶴」等象徵,深刻反映了詩人內心的掙扎與追求。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