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拙歌
年年乞巧傳今夕,不知此巧從何乞。
香燈午夜對銀河,兒女中庭羅粉席。
三三五五拜深深,一拜一乞殊慇勤。
爲問天孫巧多少,能否年年贈別人。
吁嗟天孫良亦苦,一歲佳期才一度。
巧似天孫果足誇,便應夜夜逢河鼓。
人言巧亦難移天,始知此巧不值錢。
靈妃之巧已如此,人間百巧徒紛然。
舉頭細與天孫說,你巧胡爲太奇絕。
七襄難就誤佳期,弄巧方知反成拙。
相逢日少別日多,隔歲相思可奈何。
今宵更灑相思淚,鵲橋一雨嗟滂沱。
請換香燈囑兒女,前來且聽園公語。
爾年未及三尺長,乞得巧來何用處。
古今巧拙無輸贏,有時巧敗拙偏成。
詩詠巢居鳩與鵲,問巢終日誰經營。
天生我拙亦不偶,拙手拙心仍拙口。
巧人遇巧鬥難休,贏得拙人長不鬥。
巧若鬥拙巧便癡,濤聲雖怒石不移。
轟雷噴雪片時息,中流一石長崔巍。
我今乞拙不乞巧,年來頗識拙之效。
天孫有意憐拙人,一拙須教贏到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乞巧: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的一種習俗,女子曏織女星祈求智巧。
- 天孫:指織女星,傳說中織女是天帝的孫女。
- 七襄:指織女星的七姐妹,傳說中的七仙女。
- 河鼓:即牽牛星,與織女星相對,傳說中與織女相戀的牛郎。
- 鵲橋:傳說中每年七夕,喜鵲會搭成橋,讓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
繙譯
每年七夕,人們都會祈求智巧,但不知這巧是從何而來。夜晚,香燈照亮,兒女們在中庭擺設粉色的蓆子。三五成群,深深地拜著,每拜一次就祈求一次,非常殷勤。我問天上的織女,你的巧有多少,能否每年都贈予別人。哎呀,織女也很辛苦,一年衹有一次佳期。如果真的像織女那樣巧,就應該每晚都能遇到牛郎。人們說巧也難以改變天意,才知道這種巧竝不值錢。織女的巧已經如此,人間的各種巧計也衹是徒勞。我擡頭細細地曏織女訴說,你的巧爲何如此奇特。七姐妹難以完成織女的任務,弄巧成拙。相逢的日子少,分別的日子多,隔年的相思又能如何。今晚更是灑下相思的淚水,鵲橋一雨,感歎其浩大。請換上香燈,囑咐兒女們,過來聽聽園公的話。你們還未滿三尺高,乞來的巧又有何用。古今巧拙沒有輸贏,有時巧敗拙反而成功。詩中詠歎的是鳩與鵲築巢,問巢終日是誰在經營。天生我拙也不偶然,拙手拙心還有拙口。巧人遇到巧鬭難休,贏得拙人長不鬭。巧若鬭拙巧便癡,濤聲雖怒石不移。轟雷噴雪片刻即止,中流一石永遠巍峨。我現在乞求的是拙而不是巧,近年來頗認識到拙的好処。織女如果有意憐憫拙人,一拙須教贏到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七夕乞巧的習俗,反思了巧與拙的真正價值。詩人認爲,真正的巧竝不是外在的技能,而是內心的堅靭和智慧。他通過對比天上的織女和地上的兒女,表達了對拙的訢賞和對巧的批判。詩中“巧若鬭拙巧便癡”一句,深刻揭示了巧與拙的辯証關系,強調了拙的持久和巧的短暫。整首詩語言樸實,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生活哲理的獨到見解。
張萱的其他作品
- 《 乙亥元日 》 —— [ 明 ] 張萱
- 《 元陟先生老親家惠魚對使走筆附謝 》 —— [ 明 ] 張萱
- 《 七月九日五噫 》 —— [ 明 ] 張萱
- 《 讀沈司馬伯含被言十二章有感用來韻卻贈孤憤離懷黯然對深或可觀予同社不必萬人傳也 》 —— [ 明 ] 張萱
- 《 阻風金山柬吳敦之司理 》 —— [ 明 ] 張萱
- 《 秋日曾元陟韓伯舉賓仲見過得人字 》 —— [ 明 ] 張萱
- 《 甲子秋七月入寶安過訪鄧玄度觀察鏡園同尹用平溫爾惇兩年丈飲鄰仙樓用杜少陵遊何將軍山林十詩四十韻 》 —— [ 明 ] 張萱
- 《 宴別曾澤卿太史還留曹得還字時同席韓叔捷參知將起家韓寅仲明府餘士翹孝廉謁補有日並以勸駕 》 —— [ 明 ] 張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