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秋月又一次盈滿,城中夜色深濃。你我在江南相會,我懷疑是夢中相逢。晚風吹動樹枝,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草披滿霜露,伴隨着悲吟的寒蟲。你我客居他鄉,應該暢飲以排遣愁悶,留你長飲敘舊,只擔心天曉鳴鐘。

注釋

偶集:偶然與同鄉聚會。 天秋:謂天行秋肅之氣;時令已值清秋。唐·李白《秋思》詩:「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 城闕(què):宮城前兩邊的樓觀,泛指城池。《詩經·鄭風·子衿》:「佻兮達兮,在城闕兮。」孔穎達疏:「謂城上之別有高闕,非宮闕也。」 千重:千層,層層迭迭,形容夜色濃重。《後漢書·馬融傳》:「羣師疊伍,伯校千重。」 會:聚會。 翻疑:反而懷疑。 翻:義同「反」。 風枝:風吹拂下的樹枝。宋·曾慥《高齋漫錄》:「南唐有畫,黃頭子數十枚集於風枝上。」 驚暗鵲:一作「鳴散鵲」。 露草:沾露的草。唐·李華《木蘭賦》:「露草白兮山悽悽,鶴既唳兮猿復啼。」 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唐·韋應物《擬古詩》之六:「寒蛩悲洞房,好鳥無遺音。」 泣寒蛩:指秋蟲在草中啼叫如同哭泣。 羈(jī)旅:指客居異鄉的人。《周禮·地官·遺人》:「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鄭玄注:「羈旅,過行寄止者。」 長:一作「常」。 相留:挽留。 曉鐘:報曉的鐘聲。唐·沈佺期《和中書侍郎楊再思春夜宿直》:「千廬宵駕合,五夜曉鐘稀。」

此詩描寫在羈旅途中和同鄉偶然聚會的情景。前二聯寫秋夜客途與老朋友相逢,充分表現了驚喜交集的感情。第三聯寫秋夜景色,表現客居他鄉的淒涼。尾聯「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以畏怕分離時間到來作結,深刻表現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友情的深厚。這首詩的中心是寫「故人偶聚」,但由於聚會的地點在客舍,大家都在異鄉,因此,除了有重逢的喜悅外,更多的是對羈旅的嗟嘆。

賞析

這首詩的首聯和頷聯寫相逢,並交代了相聚的時間、地點。首聯交代了時間(秋夜)和地點(長安),一個「滿」字,寫出了秋月之狀。頷聯則極言相聚的出其不意,實屬難得。詩人作客在外,偶然與同鄉聚會,欣喜之中竟懷疑是在夢中相遇。「還作」和「翻疑」四個字生動傳神,表現了詩人的悽苦心情。這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驚喜交集的感情。 頸聯和尾聯傷別離。頸聯描寫秋月蕭瑟的景象。這兩句緊緊圍繞「秋」字寫景,秋風吹得樹枝飄搖,驚動了棲息的鳥鵲;秋季霜露很重,覆蓋了深草中涕泣的寒蟲,到處都能感覺到秋的寒意和肅殺,在渲染氣氛的同時也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生活的悽清,以及身世漂泊和宦海沉浮之痛;詩人借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詩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含義深刻,寫出自己與故友分別之苦,表現了詩人客居中的辛酸之情。故友的異鄉羈旅生活都很悽苦,相逢不易,於是一起歡聚暢飲,長夜敘談。尾聯二句,詩人又以害怕天亮就要分手作結。這二句中的「長」和「畏」二字運用得極爲恰到好處,「長」字意謂寧願長醉不願醒來,只有這樣,才能忘卻痛苦,表現了詩人的顛沛流離之苦;「畏」字意謂害怕聽到鐘聲,流露出詩人怕夜短天明,晨鐘報曉,表達了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的心情,這一切充分表現出詩人對同鄉聚會的珍惜和同鄉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精煉,層次分明,對仗工整,情景結合,意蘊悽美。
戴叔倫

戴叔倫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