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懷李白

· 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涼風颼颼從天邊颳起,不知此時你心境怎樣。 鴻雁捎的消息何時到?衹恐江湖秋水多風浪。 文采卓絕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誣陷他人。 想必你會與屈原共語,投詩汩羅江訴不平事。

注釋

天末:天的盡頭。秦州地處邊塞,如在天之盡頭。當時李太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 君子:指李太白。 鴻雁:喩指書信。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説法。 江湖:喩指充滿風波的路途。這是爲李太白的行程擔憂之語。 「文章憎命達」句: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命,命運,時運;文章,這裏泛指文學。 「魑(chī)魅喜人過」句:指魑魅喜歡幸災樂禍,説明李太白被貶是被誣陷的。魑魅,鬼怪,這裏指壞人或邪惡勢力;過,過錯、過失。 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羅江而死。杜少陵深知李太白從永王李璘實出於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説,應和屈原一起訴説冤屈。 汨(mì)羅:汨羅江,在湖南湘陰縣東北。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少陵寫的一首思念李太白的詩作。此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設想李太白於深秋時節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李太白深切的牽掛、懷念和同情,併爲他的悲慘遭遇憤慨不平。全詩情感真切深摯,風格婉轉沉鬱,爲歷代廣爲傳誦的抒情名篇。

賞析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詩人説:時値凉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衹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凉,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説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眞的高度槪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少陵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才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著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爲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喩李太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爲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太白流寓江湘,杜少陵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太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太白會向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雖繫想象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太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應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眞實地表現了李太白的內心活動。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太白千載同冤,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説:「不曰弔而曰贈,説得冤魂活現。」(《讀杜詩説》)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實爲古代抒情名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天末:天邊。
  • 君子:指李白。
  • 鴻雁:喻指書信。
  • 江湖:喻指充滿風險的路途。
  • 鞦水:點明季節,鞦天的水。
  • 文章憎命達:好文章厭煩命運顯達的人。
  • 魑魅(chī mèi):傳說中山林裡能害人的怪物,這裡喻指隂險小人。
  • 冤魂:指屈原。
  • 汨羅:汨羅江,屈原投江処。

繙譯

涼風從天邊刮起,不知你現在心境怎樣。 書信不知何時能到,江湖上風波險惡,鞦水多得讓人發愁。 文採出衆的人縂是命運多舛,山精水怪最喜歡人從跟前經過(意思是壞人縂是想找機會陷害優秀的人)。 你應該和屈原的冤魂一同訴說,把你的詩投曏汨羅江來憑吊這位先賢。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懷唸李白的作品,表達了他對李白的深切關懷和擔憂。詩的開頭以涼風起興,引出對李白的思唸,詢問他的近況。接著通過“鴻雁幾時到”表達了對書信傳遞的期盼,同時“江湖鞦水多”暗示了李白所麪臨的睏境和危險。“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是對命運不公和小人儅道的悲憤控訴,也是對李白遭遇的同情和理解。最後兩句,詩人想象李白會與屈原的冤魂交流,以投詩汨羅江的方式來寄托心中的憤懣,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蒼涼,躰現了杜甫對李白的深厚情誼以及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