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拼音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着到謝朓北樓來,迎着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注釋

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唐代改名疊嶂樓,爲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謝脁是李白很佩服的詩人。 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裏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爲「江」。 山晚:一作「山曉」。 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 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年)的建築。 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人煙:人家裏的炊煙。 北樓:即謝脁樓。 謝公:謝脁。

這是一首風格獨特的懷舊詩,前面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寫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而在最後點明懷念謝脁,抒發了詩人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賞析

宣城處於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箇城郊,「鳥去鳥來山色裏,人歌人哭水聲中」(杜樊川《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一箇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槪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滄浪《滄浪詩話》説:「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裏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係來説,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箇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説「夾」。因爲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 「雙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靑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這兩句與詩人的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水》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似。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箇「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繫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箇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箇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箇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箇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表現出來的美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裏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詩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 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裏,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緻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刹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箇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槪括之中,用筆絲絲入扣。 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衹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説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 這裏値得注意是「誰念」兩箇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詩人「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够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客中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使詩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舊遊之地,此時他又重來這裏。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爲謝朓在宣城遺畱下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迹,更重要的是因爲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詩人相同的情感。 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爲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衹得寄情山水,尙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很難有人能理解。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