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子碑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難,二曰法授聖,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實具茲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經之旨,尤殷勤焉。當紂之時,大道悖亂,天威之動不能戒,聖人之言無所用。進死以併命,誠仁矣;無益吾祀,故不爲。委身以存祀,誠仁矣;與亡吾國故不忍。且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與之俯仰;晦是謨範,辱於囚奴;昏而無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爲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故在《書》曰:「以箕子歸」,作《洪範》,法授聖也。及封朝鮮,推道訓俗,惟德無陋,惟人無遠。用廣殷祀,俾夷爲華,化及民也。率是大道,藂於厥躬,天地變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歟! 於虖!當其周時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紂惡未稔而自斃,武庚念亂以圖存,國無其人,誰與興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則先生隱忍而爲此,其有志於斯乎?唐某年,作廟汲郡,歲時致祀。嘉先生獨列於《易》象,作是頌云: 蒙難以正,授聖以謨。 宗祀用繁,夷民其蘇。 憲憲大人,顯晦不渝。 聖人之仁,道合隆汙。 明哲在躬,不陋爲奴。 沖讓居禮,不盈稱孤。 高而無危,卑不可逾。 非死非去,有懷故都。 時詘而伸,卒爲世模。 《易》象是列,文王爲徒。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古闕頌辭,繼在後儒。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凡是有德行的人遵從的道理有三種:第一是糾正人違法作亂。第二是把大道傳授於聖人。第三是教化萬民。在殷朝時有一位仁人叫箕子,他實實在在地具備了這三道,以大德行立於世上。所以孔子在敍述六經的要旨大意時,尤其殷勤。 在殷紂王之時,大道逆亂,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人們警戒,聖人的言論無所用處。臣下拼死進諫,把己身的生死置之度外,誠然是仁者的作爲了,但無益於殷朝的社稷祭祀,所以不這樣做;委曲求全,以保存殷朝的祭祀,誠然是仁者的所爲了,但是亡國的預兆很明顯,所以不忍心去這樣做。這兩條路,都有人行了。這樣的作爲,是保其賢明,與世俗人一同俯仰曲伸,隱藏自己的謀略,在奴隸中間受凌辱。雖然卑微不得意,但也不肯亂來;雖然頽廢失落,但忠心不熄滅。所以《易》上説:“箕子不敢顯露自己的明智。”這就是蒙受苦難而能堅持正道。等到天命已經改變,百姓已經走上正軌,就拏出大法《洪範》以傳授聖人,周公旦得依此法序次倫常,後來設立大典章制度。所以《書》説:“箕子歸來作《洪範》。”這就是把大道傳授聖人。到了周朝封箕子於朝鮮地方,他順應大道,教育感化俗人,德行無論大小,人群不論親疏遠近,光大殷朝的祭祀,使得夷狄蠻荒變爲中華,這是教化萬民呢。這些大道聚集於箕子一身;天地之變化,箕子獨得其正氣,這眞是有大道德的人了! 唉!當周朝還沒有建立,殷商還沒有滅亡的時候,殷商大臣比干已死,微子也已離去。假如殷紂還沒有惡貫滿盈,竟然自斃,紂王之子武庚憂慮亂世,圖謀保存殷朝,此時國中沒有賢明之人,誰能輔佐治理呢?這是人事中或者有的吧。但箕子先生隱忍受辱爲奴,也許是有志於此麽? 唐朝某年,建箕子廟於汲郡,歲歲祭祀,欽佩先生獨自列入《易》卦象之中,所以我作了這篇頌詞: 蒙難以正,授聖以謨。 宗祀用繁,夷民其蘇。 憲憲大人,顯晦不渝。 聖人之仁,道合隆汙。 明哲在躬,不陋爲奴。 沖讓居禮,不盈稱孤。 高而無危,卑不可逾。 非死非去,有懷故都。 時詘而伸,卒爲世模。 《易》象是列,文王爲徒。 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古闕頌辭,繼在後儒。

注釋

箕子:名胥余,商紂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稱箕子。 謨:謀劃。 範:法、原則。 隤(tuí):跌倒。 明夷:卦名,象徵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隱藏起自己的智慧。 彝(yí):常規。 倫:人倫。 洪範:相傳爲禹時的文獻《洪範》,箕子增訂幷獻給周武王。 俾:使達到某種程度。 率:遵守。 叢:聚集。 厥:其他的。 殄(tiǎn):盡、絶,滅絶。 向使:如果。 未稔:沒成熟,沒達到頂點。 武庚:名祿父,紂王子。周武王滅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與管叔蔡叔反叛被殺。

《箕子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爲箕子廟寫的碑文。《箕子碑》原文有碑和頌,《古文觀止》衹錄其碑,《柳河東集》錄其全文。紂王無道,箕子勸諫不從,反遭迫害,卻能忍辱負重,建立功業,作者對他表示了極大的推崇和同情。作者以偉大人物三箇標準“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爲評價箕子的出發點,依次展開論述,彰揚箕子的人品、功業,也表達了對自己、對一切仁人志士的勉勵。

賞析

《箕子碑》選自《柳河東集》,碑文部分選自《古文觀止》第六卷,是作者爲箕子廟寫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開篇鮮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尙的人立身處世的三箇要點,然後逐條用人物的行爲來加以闡述: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把法典傳授給明君;將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尙的偉大人物立身處世的三箇標準:一、正蒙難:要蒙受苦難,堅守正道。二、法授聖:要把法典傳授給明君;三、化及民:將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處世完全符合上述三箇標準。 第二段,逐條用人物的行爲來加以對照闡述。箕子所處的時代,殷商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武王滅商,他帶著商的祭器降周,周公滅武庚後,封微子啓於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勸諫無效,於是佯裝瘋癲,結果被囚禁起來。所以《易經》卦象説:“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徵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發揮自己的才能。這就是“正蒙難”。箕子和比干、微子幷稱爲“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認爲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認爲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時,采取了裝瘋賣傻的隱忍方式,是一種明智之舉。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結尾説到箕子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贊頌了箕子旣忠貞又富有智慧,忍辱負重,輔助聖王建立國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業績。結尾説到隱忍圖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對箕子的崇敬心情。 該文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和心情槪況。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郡(今山西永濟縣)人,著名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爲三十卷,名爲《柳河東集》。因爲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爲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