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處士序
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爲節度之三月,求士於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間,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飯一盂,蔬一盤。人與之錢,則辭;請與出遊,未嘗以事免;勸之仕,不應。坐一室,左右圖書。與之語道理,辨古今事當否,論人高下,事後當成敗,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爲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無求於人,其肯爲某來邪?”從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爲國,不私於家。方今寇聚於恆,師還其疆,農不耕收,財粟殫亡。吾所處地,歸輸之塗,治法征謀,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義請而強委重焉,其何説之辭?”於是撰書詞,具馬幣,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廬而請焉。
先生不告於妻子,不謀於朋友,冠帶出見客,拜受書禮於門內。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册,問道所由,告行於常所來往。晨則畢至,張上東門外。酒三行,且起,有執爵而言者曰:“大夫眞能以義取人,先生眞能以道自任,決去就。爲先生別。”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處何常,惟義之歸。遂以爲先生壽。”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恆無變其初,無務富其家而飢其師,無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無昧於諂言,惟先生是聽,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寵命。”又祝曰:“使先生無圖利於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辭曰:“敢不敬蚤夜以求從祝規。”於是東都之人士咸知大夫與先生果能相與以有成也。遂各爲歌詩六韻,遣愈爲之序云。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烏大人,做節度史三箇月,嚮手下賢能的人們徵求賢士。有人舉薦石先生,烏大人説:“石先生怎麽樣?”回答説:“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間,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喫的嗎,一天喫一盆飯、一盤蔬菜。別人給他錢,就謝絶;請他一起出遊,沒有找藉口拒絶的;勸他當官,便不理睬;坐的衹有一間房間,左右全是圖書。跟他談道論理,辯論古今的事物的得失,評論人物的高下,事後成敗與否,就如同河流決堤向下游奔流注入東海,就如同四匹馬駕駛著輕車走熟路,而歷史著名駕御高手王良、造父也與他不相上下啊,聽了他的話就如同明燭高照一樣地亮堂、就如同數目計算了一樣清楚幷且可以預卜未來。”烏大夫説:“石先生有志於隱居自在到老,不求於人,他肯爲我來當官嗎?”手下的人説:“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備,爲國家求才,不是爲自家私利。當今反寇聚集在恆地,敵軍環視著邊境,農田無法耕種沒有收成,錢財糧草殆盡,我們所處的地方,是回歸中原運輸的要道,治理的方略征討的謀劃,應該有適當的人來出謀劃策。先生您仁義幷且勇敢,如果憑仁義邀請他幷堅決委以重任,他能有什麽託詞拒絶?”於是撰寫邀請函,準備好車馬和禮物,占卜選擇好吉日交給使者,找到石先生的住處拜請他。
石先生沒有告訴妻兒,沒有與朋友商量,戴好帽子繫好衣帶正裝接見客人,在家裏拜受聘書和禮物。晚上就沐浴更衣,準備好行裝,書籍裝上馬車,問清楚道路,與經常來往的朋友告別。清晨他們就全到了,在東門外布置好餞行儀式,酒過三巡將要起身的時候,有人拏著酒杯説:“烏大夫的确能够憑義理選取人才,先生您的确按照道理給自己責任,決定去畱。爲先生您餞行了。”有又人敬酒祝願説:“凡是辭官上任離別相處又有什麽長久不變的呢?惟有不變的是以道義作爲依歸。這就爲先生乾杯。”又有人敬酒祝願道:“願先生讓烏大夫不要改變初衷,不要爲了自家富裕而使軍隊飢餓,不要(內心)甘願忍受佞人而表面上尊敬正直人士,不要被讒言蒙昧,衹聽先生的,因此能有成就,确保天子的寵信和任命。”又有人祝願道:“希望先生不要在烏大夫那圖謀利益,而爲自身的私利方便圖謀。”石先生起身拜謝道:“怎敢不日夜敬忠職守來做到遵從你們的祝願和規勸!”於是東都的人士,都知道烏大夫和石先生果然能够互相合作而有所成就。便各自做十二句的詩歌,讓我爲這做序。
注釋
烏公:即烏重胤(公元761年—公元827年),張掖(今甘肅張掖)人。起初在昭義節度使盧從史部下任都知兵馬使。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昇河陽節度使。
河陽軍:唐時所置,治所在今河南孟縣南。由於唐代的節度使的轄區也是軍區,故稱“軍”。
從事:漢以後三公及州郡長官均自辟僚屬,稱爲“從事”,到宋代廢除。
嵩:山名,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縣北。
邙:山名,在河南西部。
瀍:水名,源出於洛陽市西北,入洛水。
谷:水名,源出河南陝縣東部,在洛陽西南與洛水會合。
裘:皮衣服。
葛:本是一種植物,古代用葛織布做夏衣。此處指粗布的衣服。
駟:古代一車套四馬,因此稱駕車的四馬爲“駟”。
王良:春秋時晉國的善御者,傳説爲周穆王駕車。
數計:算卜。
龜卜:古人用火灼龜甲,依據裂紋以推測吉凶。
寇聚於恆,師還其疆:唐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眞死,其子王承宗叛亂,憲宗派吐突承璀統兵討伐,未能成功。次年被迫任命王承宗爲成德節度使。此處指受其威脅。
恆:州名,治所在今河北正定縣。
殫:盡。
歸輸:運輸軍用物資。
治法:治政之法。
征謀:征戰之謀。
撰:寫作。
書詞:書信。
序
《送石處士序》是韓愈於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六月所作。石處士名洪,有才德而不做官。文章的結構僅爲兩段:上段寫烏公與從事討論求賢之事,透出石處士其人。下段寫處士的應聘與眾人的餞行。重點在一箇“義”字上。
賞析
本文爲送石處士赴任而寫,《送石處士序》的主旨一爲闡明石處士此次出仕不違初衷,爲行其所當行;二爲藉此時機,對他作一些規誡,幷且通過此事對節度使烏公也含蓄地有所規誡。韓愈主要就是在這兩層上作文章。但從表面上看,文章卻無處不在贊揚處士的“惟義之歸”與烏公的“求士爲國”,贊之正所以規之、勵之也。最終目的是鼓吹選用賢才,幷鼓勵賢才“以道自任”,爲國出力。
文章的結構僅爲兩段,卻通過明暗兩條綫來體現:上段記敍烏公和從呈的對話,通過幾問幾答,表現出石處士的品德才學。表面上寫烏公與從呈討論求賢之事,實則由兩人之間的問答,體現出石處士其人。筆法活絡,控御自如。旣贊處士之賢,同時也贊烏公之能知賢、求賢。雙方的共同點在一箇“義”字上,幷以此“義”解眾人對處士出仕之疑。下段寫餞別宴席上東都士人的祝辭和石處士的答辭,實際上是韓愈對烏公和石處士的期望。明寫處士的應聘與眾人的餞行;寫其應聘之果,赴行之速,卻可以看出行事自有決斷,與前面寫其議論古今人物之當、料事成敗之神頗能呼應,讓我們感到此人果非常人。規勸處士與烏公的話,則通過送行者口中各各道出,委婉而得體。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