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三節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啓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僧人智通,壽州安豐人。他開始看的是《楞伽經》,大約讀了一千多遍,卻沒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見慧能大師,請求講解經文妙諦。大師說:“所謂‘三身’,第一是清淨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圓滿的報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億化身,是你的行爲。如果離開你的本性而來談‘三身’,就叫有身無智;如果領悟‘三身’並沒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聽我念一首偈語: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爲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智通又問道:“‘四智’的妙義,我可以聽聽嗎?”大師說:“既然已經領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還問什麼呢?如果離開‘三身’,另外再談‘四智’,這就叫有智無身,這種所謂有智,其實還是無智。”大師接着又唸誦了一首偈語:“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智通立刻領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語呈獻給大師:“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序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賞析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一:“佛法不二”思想。
《六祖壇經》中記載,“爲是二法(指禪定與解脫),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無二之性,即是佛性”、“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滅,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寒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很明顯,惠能佛法不二說法是佛家之心性一元論,道家之道一元論、氣功之氣一元論的另一個說法,慧能佛法不二的說法其實歸根於道,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禪受中國傳統文化道學的影響。而且方東美先生還從“格義學”角度以及當時的文化背景論證了中國佛學在形成階段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二:自修自悟“頓悟成佛”。
“自修自悟”是惠能修禪基本原則,《六祖壇經》指出“善知識,見性自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惠能的自悟自修首先是建立在依自力不依他人的基礎上的。
《六祖壇經》還指出“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惠能在自悟自修的基礎上並不排斥“外善知識”的“示導作用”。
《六祖壇經》又指出“心地含情種,法雨即生花,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惠能的自悟自修說明了他自力更生的主張及揭示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的原理。
佛在那裏,佛那到底是什麼,惠能通過自悟則認爲,通過“頓悟”就可以成佛,人的心中自有佛的存在,人自己的佛纔是真的佛,而所謂成佛實際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中國禪強調自性是佛。
禪宗開創了通過禪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直覺思維方式,或者可以說一種直覺的辯證法。其中主要有菩提達摩的直覺真性說;道信、弘忍東山法門的“念心”、“守心”直覺方式;神秀的佛塵看淨說;惠能的頓見本性說等。其中,惠能的頓見本性說則最有代表性。惠能以衆生本性爲般若直覺的直接對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他“頓見本性”的直覺思維特點。惠能明確地把“本性即佛”作爲“頓悟成佛”的理論出發點。他說:“本性是佛性,離性無別佛”,“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智有愚。”惠能佛性說的特點在於把佛性看作人的惟一特性,把成佛的途徑通過“內求於心”,轉移到對自己“本性”的覺悟上來。而《六祖壇經》也就是慧能自身修行的悟性、靈感之體現。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三:“不立文字”。
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之淵源是釋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並非完全主張不要文字,也不僅僅是教導弟子們在學習經教時不執着、不拘泥於文字,而是要突破語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語言文字後面所蘊含的真理。
《六祖壇經》指出“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觀照,故不假文字”也就是說那些具有超常、廣大智慧的人,聽到人講說《金剛經》的話,就立即明白領悟到佛法的真義。知道了人的本性之中具有般若的智慧,自己還能用此智慧觀察審視,所以也就不一定要藉助文字。這種說法很現實。功在自然有,悟在無意生,禪悟不應當受文字束縛。
惠能高舉“不立文字”的旗幟,主要從如下三方面對隋唐以來佛教的弊端進行了變革:
在修持上反對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禪法於日常行住坐臥的生活之中;是惠能在修持上回歸於佛陀之本懷。
反對形式化的受戒儀規,主張“無相戒”;即心戒,是惠能在持戒上回歸於當初佛陀制戒的本懷。
在教義上反對經院化的繁瑣義理研究,宣揚關注現實人生的佛法;從教義上回歸了佛陀當初創教之本懷。
《六祖壇經》禪學思想之四:“三無”思想。
“三無”思想即“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六祖把其視爲禪門修行的三大綱領。《壇經》進入《定慧品》,祖曰:“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何爲無念?《六祖壇經》的解釋是:“於諸境上心不染着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無念並非什麼境界都不接觸,或者什麼都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鏡,境來則現,境去則無。何爲無相?《六祖壇經》說:“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實相無相,但實相也並非離開萬物,別有所指,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於相,透過諸相,始能通達法性。
何爲無住?《壇經》釋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繫縛於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無縛,此是以無住爲本。”心住於境,則是心爲境所縛,倘不住於境,則解脫也。所以般若思想以無住生心,爲修行的要領。
慧能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得弘忍讚許,密傳其衣鉢,成禪宗第六祖。後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諡其爲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爲《六祖壇經》。
► 57篇诗文
慧能的其他作品
- 《 六祖壇經 · 懺悔 · 第三節 》 —— [ 唐 ] 慧能
- 《 示志誠偈二首其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三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六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一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五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頓漸 · 第二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決疑 · 第一節 》 —— [ 唐 ] 慧能
相关推荐
- 《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七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四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決疑 · 第二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一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決疑 · 第一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般若 · 第三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十節 》 —— [ 唐 ] 慧能
- 《 六祖壇經 · 機緣 · 第一節 》 —— [ 唐 ] 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