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 檀弓 · 曾子易簀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牀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拼音 朗读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譯文

曾子躺在牀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牀旁邊,曾元、曾申坐在牀腳下,童僕坐在角落拏著蠟燭。童僕説:「華美而光潔,(那是)大夫(纔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説:「住嘴!」曾子聽見這話,驚懼地説:「啊!」(童僕又)説:「華美而光潔,(那是)大夫(纔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説:「是的。那是季孫送的,我沒有啊。(曾)元,(扶我)起來換竹席。」曾元説:「您的病非常嚴重啊,不能移動(您的身體啊)。(如果)幸運地到了早晨,一定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曾子説:「你愛我不如他(童僕)。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小人愛人以無原則遷就。我還有什麽苛求啊?我能得到(封建禮教的)正道而死去,也就足够了。」(曾元)扶著擡起(他的身體)然後更換竹席,把他送回席子,還沒躺好就死了。

注釋

曾子:即曾參,孔子弟子。 寢疾:病倒,臥病,此偏嚮於病倒。寢,睡臥。疾,小病。 樂正子春:曾參的弟子。 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兒子。 隅:名詞作狀語,在角落。 華而睆(huǎn):華美,光滑。 簀(zé):席子。 瞿然:驚嘆的樣子。 季孫︰魯國大夫;曾子受其賜簀,非禮也。 革:通「亟」,指病重。 變:在此指移動 姑息:無原則的寛容 正而斃︰謂合於正禮而歿。 反:同「返」。 沒:同:「歿」,死。

曾子易簀選自《禮記》檀弓上,《古文觀止》中亦有收錄。曾子,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現山東省今濟寧市嘉祥縣)人。孔子弟子之一。曾子是一個視守禮法甚於生命的人,他沒有做過大夫,無意中用了大夫專用的席子。假如他死在大夫專用的席子上,那就是「非禮」了,哪怕是處於彌畱之際,也依然命令兒子給他更換席子,剛換完,他就無憾而終了。文中曾子的形象惟妙惟肖,他以身護禮,言行一致的學者的風度得以充分的表現。

賞析

文章的宗旨是顯而易見的,不是暴露「禮」的崩壞,而是想通過這箇故事告訴人們:禮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曾參是以身護禮的典範。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講,以曾參為榜樣,那是迂腐至極的。但拋開曾參所守「禮」的內容,他那種嚴於律己,知錯必改的精神,也是令人感動的。「君子愛人以德,細人愛人以姑息」,將「德」的內容以新易舊,仍然是富有生命力的名言。 臨終易簀,對於曾子來説,不過是其一生中最微乎其微的生活細節,而這箇細節正是回光返照中一道耀眼的閃光。《禮記》的原創者,對於這箇細節做了簡潔而生動地描繪。雖用字不多,但侍疾的場景具體,人物的情態畢現。尤其是童子童言無忌,口無遮攔;曾參表態堅決,語重心長,都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曾子在病重之際還堅持要更換與自己身份和地位不符的牀席,乃至在更換牀席的過程中死去,表現了曾子恪守禮法的堅定信念,更體現儒家禮法至上的觀念。這是一箇極端的「克己復禮」的事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寢疾:臥病。
  • :此處指病情嚴重。
  • 樂正子春:人名,曾子的弟子。
  • 曾元、曾申:曾子的兒子。
  • 隅(yú)坐:坐在牆角。隅,角落。
  • 執燭:拿着蠟燭。
  • 華而睆(huǎn):華美而光滑。睆,光滑。
  • 簀(zé):竹蓆。
  • 瞿(jù)然:驚視的樣子。
  • 革(jí):通「亟」,危急。
  • 姑息:無原則的寬容。
  • :通「歿」,死亡 。

翻譯

曾子臥病在牀,病情嚴重。樂正子春坐在牀下,曾元、曾申坐在腳邊,童僕坐在牆角拿着蠟燭。童僕說:「(這席子)華美而光滑,是大夫用的竹蓆吧?」子春說:「住口!」曾子聽到了,突然驚醒過來說:「啊!」童僕又說道:「華美而光滑,是大夫用的竹蓆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送給我的,我沒能把它換掉。曾元,扶我起來換竹蓆。」曾元說:「您的病非常嚴重啊,不能移動。希望能等到天亮,再遵從您的意思換了它。」曾子說:「你愛我不如這個童僕。君子愛人是用德行,小人愛人是姑息遷就。我還有什麼可求的呢?我能合乎正禮而死就可以了。」衆人扶着曾子起來換竹蓆。換好後,再把曾子扶回席子,還沒躺安穩,曾子就去世了 。

賞析

這篇短文圍繞「曾子易簀」事件展開,生動地展現了曾子對禮的嚴格堅守。通過人物對話自然推進情節發展,童僕不經意的話語引發了整個事件,曾元爲父親考慮想推遲換席,而曾子卻堅決要求立刻更換。曾子臨終之際,還在爲遵循禮節而努力,「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這句話深刻體現了他的價值觀念,將君子與小人愛人的方式進行鮮明對比。曾子用生命踐行儒家之禮,他的這種精神感染人心,讓後人看到了古人對道德原則的高度尊重和持之以恆的追求,其精神至今仍具深刻教育意義與極大的人格魅力。

無名氏

秦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