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 · 和清虛先生皇甫坦韻

清都絳闕,我自經行慣。璧月帶珠星,引鈞天、笙簫不斷。寶簪瑤珮,玉立拱清班。天一笑,物皆春,結得清虛伴。 還丹九轉。凡骨親曾換。攜劍到人間,偶相逢、依然靑眼。狂歌醉舞,心事有誰知,明月下,好風前,相對綸巾岸。
拼音

所属合集

#古文觀止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如:去,往。
  • 棠:地名。
  • 講:講習。
  • 舉:舉動,行動。
  • 軌:法則,制度。
  • 物:這裏指規定的事情。
  • 蒐(sōu):春天打獵。
  • 苗:夏天打獵。
  • 獮(xiǎn):秋天打獵。
  • 狩(shòu):冬天打獵。
  • 俎(zǔ):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翻譯

春天的時候,魯隱公想要到棠地去觀看漁人捕魚。臧僖伯進諫說:「凡是物品如果不能用來講習國家的大事,它的材料不能用來製作禮器和兵器,那麼國君就不要對它有所舉動。國君是要把百姓納入法度和禮制中的人。所以講習大事以衡量法度,叫做『軌』;選取材料以彰顯禮制規定的物品,叫做『物』。違背法度和禮制規定的事,叫做混亂的政事。混亂的政事屢次施行,就是國家衰敗的原因。所以春天舉行蒐禮,夏天舉行苗禮,秋天舉行獮禮,冬天舉行狩禮,都是在農閒時候講習大事。每隔三年進行一次大演習,進入國都就整頓部隊,回來後就到宗廟飲酒慶賀,計算俘獲的物品。顯示文采,表明貴賤,區分等級,安排少長的順序,演習禮儀。鳥獸的肉不能放在祭器裏,它們的皮革、牙齒、筋骨、角、羽毛不能用來製作禮器,國君就不去射獵,這是古代的制度。至於那山林川澤的物產,器具用品的材料,是下級僕役的事情,相關官員去管理,並不是國君所應該涉及的。」魯隱公說:「我將要去巡視邊境。」於是前往,在那裏陳列捕魚的器具觀看捕魚。臧僖伯藉口生病沒有跟從。記載說:「魯隱公在棠地陳設捕魚器具。」這是不符合禮制的,並且說那是遠離國都的地方。

賞析

這篇文章以臧僖伯諫阻魯隱公前往棠地觀魚的事,闡述了國君行事應遵循的原則和禮度。臧僖伯強調國君應關注與國家大事、禮制相關的事物,而對於一些非重要和適當的活動不應該參與。他詳細說明了各種季節性的狩獵活動的意義以及其與國家治理和禮教的關係,體現了對傳統禮制的重視。魯隱公以巡視邊境爲藉口前往觀魚,顯示出他對禮制的忽視。文章通過這一事件的描寫,反映了古人對國君職責和行爲規範的思考,突出了禮制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展現了臧僖伯對於禮制的堅持和對國君的勸諫,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示意義。

左丘明

左丘明

左丘明,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左史官記言,右史官記事),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其父移居魯國並世代擔任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爲魯國中都人,一說爲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爲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公元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爲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爲“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爲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爲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啓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爲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爲“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爲“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 3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