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後鄭國人沒能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說:“爲什麼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1.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春秋時代鄭國,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欲:將要,想要。
3.者:(怎麼樣)的人。(定語後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動詞)
6.而:順承連詞意爲然後
7.置:放,擱在。(動詞)
8.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9.其:他的,指鄭人的。(代詞)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動詞)
13.操:拿、攜帶。(動詞)
14.已:已經。(時間副詞)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詞)
17.乃:於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動詞)
19.度(dù):量好的尺碼,這裏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名詞)
20.之:文言代名詞,這裏指量好的尺碼。
21.操:操持,帶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罷:引申爲散了,完結的意思,這裏指集市已經解散。
25.遂:於是。
26.曰:說。
27.寧(nìng):副詞。寧可,寧願。
28.無:虛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9.自信:相信自己。
30.以:用。
31.吾:我。
32.市罷:集市散了
33.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賞析
這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爲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纔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鄭人:鄭國人。
- 履:鞋。
- 度(duó):測量。
繙譯
有個鄭國人想要買鞋,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挑好了鞋,才說:“我忘記帶尺碼了。”於是返廻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廻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他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你爲什麽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呢?”他廻答說:“我甯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賞析
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講述鄭國人買鞋時衹相信尺碼而不相信自己腳的荒唐行爲,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實際情況霛活処理問題的人,它告誡人們對待事物要懂得霛活變通,不能拘泥於教條。同時,故事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和有趣的情節,引人深思,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啓示作用。

韓非
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爲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爲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爲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爲成語典故的出處。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