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 · 喩老 · 扁鵲見蔡桓公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習慣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裏,不及時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裏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於是/特意派人問他。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裏面,用鍼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裏,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裏,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裏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爲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於是病死了。
注釋
扁鵲(què):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鵲學派的傳人,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沿用他師傅的名字來稱呼他,以此表達對他的尊敬。扁鵲學派的最後傳人是宋代的竇材,著有《扁鵲心書》,他曾說,歷史上有三個扁鵲,“上古扁鵲者,扁鵲也;中古扁鵲者,秦越人也;當世扁鵲者,大宋竇材是也。”
蔡桓公:蔡國(今河南上蔡一帶)國君,下文稱“桓侯”。
立:站立。
有間(jiān):一會兒。
疾:古時‘疾’與‘病’的意思有區別。疾,小病、輕病;病,重病。
腠(còu)理:中醫學名詞,指人體肌膚之間的空隙和肌肉、皮膚紋理。
恐:恐怕,擔心。
寡人:古代君主對自己的謙稱。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君王自稱。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稱寡人。在文中譯爲“我”。
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好(hào),喜歡。醫,醫生;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治,醫治;不病,沒有發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爲,作爲;功,功績、成績。
肌膚:肌肉。
將:要。
應:答應,理睬。
居:用於表時間的詞語前,表示已經經過的時間。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用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前面,表示經過的時間;停留,經歷。在文中譯“過了”。
益:更,更加。
望桓侯而還(xuán)走: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還,迴轉、調轉;走,小步快跑。
故:特意。(另解:於是。)
湯熨(tàng wèi):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湯熨,中醫治病的方法之一。湯,用熱水或藥水敷治。這個意義後寫作“燙”;熨,用粗鹽或艾草等東西外用熱敷。
及:達到。
針石:古代鍼灸用的金屬針和用砭石製成的石針,這裏指用針刺治病。
火齊(jì):火劑湯,一種清火、治腸胃病的湯藥。齊,調配、調劑,這個意義後寫作“劑”。
司命之所屬: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司命,傳說中掌管生命的神。屬,隸屬、管轄。
無奈何也:沒有辦法了。奈何,怎麼辦、怎麼樣。
臣是以無請也: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意思是不再說話。無請,不再請求;是以:以是、因此。(另解:請、詢問。)
使:指使,派人。
索:尋找。
遂(suì):於是、就。
序
《扁鵲見蔡桓公》選自《韓非子·喩老》,題目是後人加的。內容帶有勸喻型性。文章以時間爲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發展爲線索,通過扁鵲“四見”的局勢,記敘蔡桓公因諱疾忌醫最終致死的故事,闡明一個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諱疾忌醫。同時給人們以啓迪:對待自己的缺點、錯誤,也像對待疾病一樣,決不能諱疾忌醫,而應當虛心接受批評,防患於未然。告誡人們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虛心接受別人對的意見。
全文敘述生動,條理清晰。刻畫的兩個人物形象簡潔、傳神。
以時間爲序,寫扁鵲與蔡桓公的四次見面,又傳神地再現兩人見面時不同的神態、語言和性格,突出扁鵲慧眼識病,盡職盡責,敢於直言,機智避禍,和桓公的驕橫自負、諱疾忌醫。結尾,扁鵲不得不逃亡,暗示了專制君主統治下的殘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時醫過,防微杜漸的道理,頗能引人深思。

韓非
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爲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爲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爲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爲成語典故的出處。
► 20篇诗文